top of page

台南攝影上桌PHOTO GO|參展藝術家 訪談8|黃弘川 王崴漢 王睿勁

已更新:2022年8月16日

採訪/黃迦

編輯/孔嘉琳 黃迦

參展藝術家|黃弘川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香港人, 2015年移居台灣。從2015年至今在新竹縣北埔鄉任教國小和幼稚園英文老師。 工作只是為了生計,生活核心是攝影創作。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作為一個已生活在這村落五年的異鄉人,我平均每兩星期就看到一場喪禮, 已數不淸看過多少次。 時値炎夏,我路經一場喪禮法會,聞到一股惡臭的屍體腐爛味從死者家屬的家飄出來。幾天後,我仍然聞得到這股屍臭味,眼前仿佛整個村子在腐爛(抑或是在睡眠?)中。此刻,我意識被困在死亡與入睡之間的幽暗地帶,而我必須正視包覆著我的死亡/ 倦怠感,別無他法。但在北埔身為幼稚園教師的我每天卻被一股強烈而蓬勃的生命朝氣轟炸。我必須正視並處理生與死這兩股看似對立的狀態。




這作品既是主觀的情感宣洩,亦是日常的人文紀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次藝術性嘗試,一次透過攝影來尋覓生命中看似衝突、互相激撞的力量與元素之間的共通性,從而嘗試能否在一切稍縱即逝中的洪流找到某種恒定的核心。生命必邁向死亡,慾望必趨於毁滅,然而我仍著迷於某種亙古不變的什麼,並一直被它召喚著。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跟具備高度藝術文化評論與梳理能力的評審們進行深度的交流對尚未成熟的攝影創作者是重要的,因為初階的創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作品過於自戀和沉溺,困在自身設定的框架,亦無能力看清作品稚劣和不足之處。受評審指點後如醍醐灌頂,如閉塞已久的任督二脈被一股真氣打通,藝術視野頓時變得寬闊,亦愧於自己作品格局之渺小。當然,在創作這條路上,還要走很遠。



 

參展藝術家|王崴漢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 我是目前就讀政大新聞系四年級的王崴漢,喜歡採訪,熱衷做新聞。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本次展出作品〈還要流多少滴眼淚〉,以發生在台南的南鐵東移最後拒拆戶黃春香家作為題材,拍攝黃春香及參與學生的抗爭者群像,希望將他們為守護家園而拼搏的身影捕捉下來。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更了解如何整理作品,並在拍攝過程中調整拍攝方向,讓作品不單只有人,而有更多地景。



 

參展藝術家|王睿勁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1992,高雄人。以攝影為主、行銷為輔藉此維生。現和夥伴於台南和高雄共同經營彌新影像工作室及光蒔花藝設計。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這次PhotoGo展出了兩件作品,分別是The Marriage和Timeline。The Marriage在討論的是以24-35歲之間的群眾對於婚姻的憧憬、幻想,以及對於婚姻的定義,婚後現實生活的另一面。這件作品拍攝前做了不少的前置作業,因為自己本身是婚禮攝影師,藉由工作上的關係特別挑選了幾位曾經拍攝過的新人做了訪談,並藉此來當作此件作品的腳本撰寫參考。最後透過編導式攝影的手法將「婚前-婚禮當下-婚後」這三個部分的時間區間重現出來。也透過這樣的手法來討論影像的真實性:我們是擅長製造出幸福感的工作者,既然幸福感是能被製造出來的,那究竟何為真實?我們又該如何真正的去定義婚姻這件事?



Timeline是我一件偏向私密性且著重在個人的作品,作品中拍攝了自2017-2019間我因為恐慌症及憂鬱症吃過的藥所留下來的藥袋包裝,並在每張照片上註明了每次回診後使用藥物的名稱、劑量、適應症及副作用。展件上特別製作了像是我們現在去照相館沖洗底片會拿到的目錄,藉此呈現來重新定義使用後現成物的價值及意義。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這次是我第二次參與「攝影上桌」,比起前次,這次多了更多更細部的討論跟分析,也有針對呈現方式做了許多討論。透過和各位老師們及前輩的對話後讓我發現有更多能夠讓作品往前推進、往內深入的各種可能,有點像是這次展出的作品是一副軀體,透過對話注入了完整的靈魂的這種感覺。



最後想分享這次除了透過與老師們及前輩的對話外,和許多非常優秀的參展者的對話也讓自己對於創作範圍的廣度有了更近一步的提升。另外有件事比較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在展後接收到的一個新的概念是:影像除了單純的針對肉眼視覺上的觀看外,有時候單純以精神上的感受方式能得到更多的收穫。


 

黃迦

彰化縣員林人,法國國家高等藝術學校Villa Arson藝術系,主要創作形式為繪畫、攝影及錄像。曾受邀至台法等地展覽,並發行攝影書〈沒有路的地方〉。長達兩年於尼斯、馬賽及台東等地舉辦工作坊,邀請底層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生命的故事。



孔嘉琳

台北人,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複合媒材組。創作媒材以拾獲物、攝影及繪畫,20 年來經歷環境所賦予的角色,試圖以創作找尋自身連結、至有形與無形中,摸索生命的體積為何。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34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