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台南攝影上桌PHOTOGO|參展藝術家 訪談6|周暐恩 Dony Wu 何宇軒

採訪/黃迦

編輯/孔嘉琳 黃迦


參展藝術家|周暐恩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周暐恩,來自新竹,客家人,攝影與音樂上癮者。熱愛老派類比科技,週日公園唱片行共同創辦人,現居台南就讀成大藝術研究所,專攻視覺藝術與跨域研究等專業。作品聚焦為「人」,關注勞動與底層的庶民大眾,以及正在消失的民族與文化資產等,希冀透過攝影,開啟對話與反思,立志服務文化事業。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有些詩人是加油員,有些是擦鞋工。—搖滾啓示錄


〈底層的珍珠〉系列作品,拍攝於2018年的新竹,創作者試圖用4張攝影作品去敘述生活日常週遭的人,經營水族館50多年的爺爺、房屋內堆滿各式雜物,維修電器30多年的阿伯、房子遭到土地徵收,即便被斷水斷電還是居住在住處的老伯,甚至是老眷村房子內那些已經消逝的人。即便社會不間斷的高速發展,在城市的角落,仍有群人,用他們各自的方式,純粹的、困頓的、糾結的、樸實的、愉悅的、堅韌的生存著,在底層幽幽發著微光。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評審們極具洞察力,無論是一針見血的觀點、建議與鼓勵,都讓我有茅塞頓開的體悟,反思未來將進行的各項攝影企劃,無論在拍攝前的研究、田野調查,以及執行面上,都會有更完整且全面的解決方案。在與其他攝影創作者,以及觀看展覽的民眾交流互動時,也更加打開視野,發現攝影有其他面向及可能性,並透過對話,找出自身攝影作品上,不曾注意過的細節與問題。總體來說,藉由攝影上桌活動,得到相當多創作上的能量與收穫。除此之外,也想要藉由這個機會,特別感謝在創作路上,一路支持我的家人、Una、週日公園唱片行的夥伴,是你們陪伴我走這一條崎嶇艱難的道路。




參展藝術家|Dony Wu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許久很久,良久沒有好好反思自己最近的模樣。有點偏執,有點拗吧!我是Dony Wu,愛惡明顯表現於外,但近來總是讓人以為樂觀開朗。攝影可能是我紀錄心情的一種工具,如同以前寫詩般,字句間會刻意斟酌,但暗藏某些用天馬行空包裹的誇大。有時測試,有時佈下一個答案,等待觀者反映及投射在作者身上的回饋。



在參展前 ,我個人的拍攝方式不是先決於相機後的大腦,而是貼服快門上的手指,就只是發洩掃射吧!對生活的苦澀、煩悶、不滿、惆悵、徬徨、憤怒和悲戚,而或無感,反照在被攝物上成了一種嘲笑和憐憫 。也許實際上不是那樣,就是種個人影射罷了。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本次主要作品是〈白沙屯GPS〉,當天以小段落式的連續單格影像,試圖用底片效果呈現白沙屯媽夜間回程起轎的某段行走過程。作者當晚昏昏欲睡,少時被路過聲響,閃光驚醒狀態。用快門畫面表現,是故不用細看,路過錯身而過的各式身形,在整個畫面中,皆是一種「與神同行」的信眾模樣。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因為首次參加影像相關討論會,有多帶作品,當然評審及主辦單位邀請的前輩各有各的口味與喜愛或專長,而且我的作品直接又粗暴。總體來說,我在與老師們間對談之中,得到了一些創作方向以及作品可能的發展,或某個系列需不需要再進行下去的意見。也如同當頭棒喝般,我以為的「影像自己會說話」就是單純讓人看作品,那是必須建立在某個支持性論述基礎的。我來了、我懂了、走了,往後必會成長。



參展藝術家|何宇軒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何宇軒,1984年生,曾任職主流媒體、獨立媒體,在報導中負責文字與攝影;目前回歸校園研讀區域研究,並以接案形式,與媒體合作從事新聞採訪,目前主要採訪路線為立法院、兩岸關係、社福等,同時也進行業餘人像攝影創作。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這次參加「攝影上桌」共展出了三組作品,都是新聞、紀實類為主。分別是萬華疫情同性婚姻修法,以及人物肖像。萬華疫情拍攝於今年5~6月左右疫情升三級時,各社福團體統籌物資,發給街友的狀況;同性婚姻修法主要著重在2018~2019年,同性婚姻在立法院內的修法以及正反雙方在街頭倡議的過程;人物肖像則是這幾年開始接觸,運用於新聞人物拍攝。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自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特別是在採訪社會運動議題時,就經常會遇到,自己作為報導者,到底要如何拿捏與行動者的距離的問題,也與不只一位評審討論到類似話題。其中李旭彬老師提到,他感覺我是一位「很有熱情,又想保持一點距離的人」;我跟李老師先前並不認識,所以很驚訝他光從我的作品就能對我有這麼到位的觀察,而這也是我從事新聞工作時,不斷在提醒自己的方向。







 

《作者》


黃迦

彰化縣員林人。法國國家高等藝術學校Villa Arson藝術系,主要創作形式為繪畫、攝影及錄像。曾受邀至台法等地展覽,並發行攝影書《沒有路的地方》。長達兩年於尼斯、馬賽及台東等地舉辦工作坊,邀請底層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生命的故事。


孔嘉琳

台北人,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複合媒材組。創作媒材以拾獲物、攝影及繪畫,20 年來經歷環境所賦予的角色,試圖以創作找尋自身連結、至有形與無形中,摸索生命的體積為何。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53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