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攝影台灣|記錄台灣的影像創作者

文/鄧博仁 


導演 馬立群|攝影 SU PU

一影像創辦人馬立群以一年的時間,拍攝了8位台灣當代攝影家的故事,從訪談到拍攝現場,他試圖還原每位攝影者背後的創作動機,記錄創作過程,揭開每個人的創作祕辛。


楊順發 攝影台灣劇照

《攝影台灣》片頭,一位攝影人扛著梯子,漸漸往水邊走去,徒步走到想要拍攝的位置,再爬上梯子觀看,按下快門,他不用空拍機,他想要用肉眼觀看去拍攝。「我現在是攝影的小孩,還要繼續學習下去。」這是攝影家楊順發在觀看完《攝影台灣》影片後說的一段話,為什麼會如此謙虛呢?因為他看了其他人受訪影片內容,深深覺得攝影是一門易懂卻很難深入的課程。楊順發在影片中講述著,他於2014年看到李俊賢老師的展覽《臺灣Togo》,畫面中有一隻小黑狗,走在T字路口,旁邊有一棵老榕樹,還有一座小土地公祠,那隻小黑狗正要往前面T字型路口走去,但牠停留在路口不知該向左轉還是向右轉。「我看到那張作品很感動,因為它點出臺灣的現況,臺灣到底是要往美國比較好?還是靠向中國比較好?」於是讓楊順發有個靈感,在海岸線尋找主題拍攝,《臺灣togo臺灣土狗》於是誕生。「雖然你們看到的好像是狗,其實我是在說臺灣,這群狗在海面上做什麼,其實牠們在回溯臺灣的歷史,牠們看起來是在打架,讓我想到閩客相爭,牠們在爭地盤爭土地。」楊順發用作品說著不只是臺灣人自己相爭,而是臺灣人面對國際上的處境。


洪政任 攝影台灣劇照

「有心胸、有遠見,自己看了都會感動。」洪政任邊剪紙邊說著他想做拍不出來的東西,他拍長照,拍紅毛港,拍環保,透過拍攝完再拼貼的視覺語彙,想說出照片瞬間無法說完的故事,就像他小時候喜歡畫畫一樣,一張作品的完成,需要很長的觀察、思考、再造,慢慢的疊加,一張影像,就像一本小說般,富有很長很長的故事。


吳政璋 攝影台灣劇照

槍聲「碰」一聲,畫面突然靜止,這是吳政璋發洩情緒的自拍,他想暫時忘掉憂慮,提出環境與自然被人類破壞的抗議,他將矛盾的元素放在一起,反映社會問題或危機,這是他的《台灣美景》。「在我臉上破壞掉的那個瞬間,其實就是很多東西的累積,比如說光線的累積會產生破壞;那我們環境中,很多不是那麼自然的元素放在裡面,慢慢的累積之後,也一樣會產生對我們環境的破壞,我想用這樣的方式去做。」接著《田園風光》則是《台灣美景》的延伸,「其實《田園風光》那個部分,也跟《台灣美景》是有關係的!就是稻農跟工業之間的問題,也是有形式的美。譬如說稻田的美跟那個鐵皮屋,也有一些結構或是說也有它的形式或顏色,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當然也會產生一些矛盾的美在裡面,所以,當然也是我《台灣美景》的延伸。」


邱國峻 攝影台灣劇照

創作是紀錄的延伸。在台南,廟會跟生活是這麼地息息相關,邱國峻想做的是當代,但常常接觸到的廟會卻是傳統,他思考有沒有可能把傳統與當代這兩個東西是可以加在一起的,於是就從這個角度發展,開始《神遊之境》系列作品。

2020年起,邱國峻延續以傳統刺繡結合攝影的媒材創作基礎;在方法上嘗試進一步挑戰臺灣宗教主題之更大格局,跳脫廟會、民俗場景之場域框架與意識形態的侷限,從日常中的特殊社會性影像出發,以臺灣各地失能性建物的奇觀再現,進一步探討臺灣在根深蒂固的生存與信仰心態下所演繹出的「日常」與「神話」,展開《神遊仙境》另一計畫,持續在傳統與當代中,用影像對話著。


陳伯義 攝影台灣劇照

陳伯義因對老照片及家人的情感而喜愛攝影,從此愛上攝影。由於阿公是廟宇的主委,自然而然接觸廟會的拍攝。他覺得廟會裡的乩童是一種神職人員,「在每一次的這種參拜過程當中,他對於群眾之間是有一種集體治療的效果。」「我透過我的相機去交換這種影像,似乎是要把心裡面的壓力啊或者是憂鬱啊,就是把它投射到我所拍攝的對象,然後每投射一次,我心裡面就舒坦了一些!」面對心中失能的狀態,就是陳伯義的自拍照。「廟埕」這張圖不是讓你看,而是讓你瀏覽,不是你去想好題目,而是題目(廟會)本身會告訴你。我覺得照片應該是要有各種的可能性,跳脫掉所謂的正常或者是正確,才能夠更掌握住照片本身。它能夠去傳達什麼樣子?以最基本的感受,而這個感受就是,「人生各式各樣的感受,都可以透過照片來做傳達。照片要有個人的感受,人生各式各樣的感受就會透過照片傳達出來了。」


李立中 攝影台灣劇照

2016年開始李立中以鴿子為創作題材,他用抓拍的方式,拍攝台灣賽鴿在訓練準備比賽前的樣子,抓拍牠們飛翔的畫面,然後把牠們輸出在影印紙上,再將這些照片浮貼在牆面上,當風起時,吹拂過去照片就會飄起來。「那種物理性的變化,所產生的感性浪漫,是我第一件作品。」這也是失去母親後,他跟父親聊最多的題材。失去母親,陪伴父親,他的生命史開始畫起鴿子,他記錄著每隻陪伴他成長的鴿子,也收集每隻鴿子的腳寰,將它做成一件立體作品,以感謝牠們。有些人問李立中為什麼這麼喜歡鴿子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鴿子,可能是某種移情吧?有種移情作用,就是將我內心所嚮往的,所渴望的某種目的,轉移到養鴿子這件事上,畢竟鴿子會認路回家一直都是我深深著迷的地方。」影片中的李立中,說話的眼神透露出渴望有個溫暖的家的感覺。「我其實在2012年以前是在台北,那時蠻常搭客運往返,我覺得某種程度我就像鴿子一樣,不斷來回」,李立中認為很巧合也很浪漫的一件事,就是鴿子整個定位點跟國道客運的路線很像。「國道一號剛好就是沿著這個(路線)蓋的嘛!所以很巧合的,我來回的路線跟牠飛行的路線是重疊了。」


彭一航 攝影台灣劇照

「因為雕像會有一些靈體。」彭一航說雕像裡面住著幽靈。他用視覺創造魔幻時刻,用「動物肖像」來呈現另一種真實,而不是虛假。攝影再現的這個影像是否能夠代表真實這件事情,是彭一航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他覺得攝影複製現實的能力這麼強,那應該不會跟真實脫離太遠,或許它可以代表真實本身。但他又常覺得很多時候,攝影拍攝的再現影像,似乎沒辦法代表真實。「所以我就想要挑戰這個攝影的複製性,去創造一個不曾存在的影像。」彭一航想挑戰的就是用攝影拍出靈性。


許震唐 攝影台灣劇照

創造價值,來看看濁水溪的沙漠吧!許震唐站在故鄉的原點拍照,再拓展到濁水溪,他引用原住民的一段話說:「山地人(原住民)把山及土地這一件事情當成是生命,而平地人把土地這一件事情當成是你們的財富。」生命跟財富這一件事情你如何去看待?許震唐從拍攝濁水溪裡面,看到對土地與生命認知的不同。他孤獨地走在這一條道路上,一直探討著土地與人們的連結,想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真正的美在哪裡,喚醒更多人重視自己生長的這片環境。


一影像創辦人、《攝影台灣》紀錄片導演馬立群拍完這8位台灣當代攝影創作者後,深深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持續做下去的事情,這將是台灣攝影很大的資料庫,一個人一個故事,而我們的人生任務就是在成長中學習並且分享,不管是編導、直接攝影、攝影結合複合媒材等等,都要看到它們的存在,並且努力保持平衡。《攝影台灣》影片顧問黃明川表示:「沒有人可以單一做一件事情的,但馬立群一往直前的繼續堅持走下去,很了不起!」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20餘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33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