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博仁
《法國椅子在台灣》新北野柳 _1998
游本寬是個攝影創作產量極高、品質極佳且觀點新穎的創作者,同時也是資深的大學教授,他曾大力倡導編導式攝影,於1996年出版過《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一書,這是國內第一本對超現實攝影做完整研究的著作。作者以他多年創作的經驗,從媒材特質的觀點深入探討攝影在超現實主義中的創作與應用,為當時正興起的數位影像紀元中的各方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歷史縱觀和深度的美學橫思。其著作等身,重要著作有《口罩風景》(2020)、《超越影像「此曾在」的二次死亡》(2019)、《五九老爸的相簿》(2015)、《《鏡話‧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2014)、《游潛兼巡露——「攝影鏡像」的內觀哲理與並置藝術》(2012)、《台灣公共藝術——地標篇》(2011)、《美術攝影論思》(2003)、《台灣新郎——「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2002)、《真假之間,游本寬閱讀台灣系列之一》(2001)、《游本寬影像構成展》(1990)等書。
2020年國立台灣美術館出版了《臺灣攝影家:游本寬》專書,專書以「專文論述」、「精選作品」、「口述訪談」、「傳記式年表」四個單元收納了他歷年的創作及論述,分析其攝影作品的藝術精神與時代特色。因疫情關係,身處美國的他,並沒有因為剛出版這本專書而停下創作腳步,反而在2020年回不了台灣的期間,他觀察到疫情影響下的新生活方式,全新創作,推出《口罩風景》一書,「帶上口罩,很多人共度孤鬱 無言」,這是他在書中開始的一段文字。「我們全家人因為都打過疫苗了,所以難得有機會可以從事十幾個月以來第一次的外出渡假。孩子長大了,再聚在一起日子不易。現在東西兩邊的疫情剛好相互交換,美國大致上都已經解封了,昨天晚上我們也第一次很高興的坐在餐廳裡面和很多人一起享用晚餐。台灣的疫情才真正要開始,想必大家壓力一定非常的大!台灣加油!加油!」遠在美國的他,捎來這段話,讓人倍感溫馨!
《影像構成》系列之<紅色染料NO.5> /Red Dye No.5
游本寬曾提到在美國求學時的畢業創作,一般學生創作是為了交作業及獲得學位,然而他的這組作品,最終不但得到老師的讚賞,同時也成為回國後第一次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參展的《影像構成》個展作品。「非常幸運,自己碩士學位的大展覽,可以讓全藝術學院的老師都跌破了眼鏡;院長還建議,所有的老師將來應該要以我的發表水平作為學位指標。這算是為自己身為老外的台灣人爭取到一點面子。」
游本寬回國之後在政治大學上課期間的作品發表,其實是延續自己在美國的訓練,持續地把心中所想的事,逐漸再轉換成作品對外發表。政大任教早期,游本寬不敢以藝術家自居,《論超現實攝影》一書是他升等副教授的報告,也是唯一一本寫超現實攝影論述的中文專書。「面對藝術家教師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剛升為副教授的時候,當時的院長,也就是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教授,開導我,應該繼續從事藝術創作,而不是加入其他老師的文字研究,來為台灣的學術界呈現更多不同的面貌。」他自己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讓政治大學通過新的升等辦法,可以接受其他藝術大學早已經執行的作品升等的方法。因此游本寬也成了全政大第一個以作品升等的教授。
《五九老爸的相簿》系列之<晨夢九春>.晨夢春久
《潛‧露》系列之<低潮>
教職期間創作一開始是為了升等,然而在沒有了升等壓力下的創作,就更自由自在了。沒有金錢回饋的期望,持續自費出版攝影專書,就是一種很靠近「觀念藝術」的形式,「觀念藝術讓自己看清楚了,既然有了學校固定薪水的收入,就可以更大膽的從事沒有買賣前提的創作,也是後來自己持續以攝影藝術書本形式作為發表的背後原因之一。當然,攝影藝術書的創作過程中自己也有一些藝術的概念不斷的自我訓練。」「與此同時,好像也找到了:帶哲思的《潛露》、表徵自省的《五九老爸的相簿》、超現實交錯擬紀錄的《老闆!老闆?摩鐵—》等作品之所以順勢發表的答案。」游本寬認知的觀念藝術是,「創作者的藝術觀念才是作品真正的核心,而不是有形的形式,這個其中包括作品的買賣和金錢的收入」。
《法國椅子在台灣》觀光系列之展場裝置
台灣攝影家專書中專文作者曾少千曾以〈純凝視的解散 游本寬的社會風景攝影〉一文來說明游本寬眼中長期以來的這些台灣「社會風景」。試圖闡釋游本寬的社會風景攝影,其藝術理念和手法為何?這篇專文中,首先探討游本寬所提出的美術攝影,對於他個人的影像實踐和台灣攝影史,有何重要意義?接著,討論游本寬的《閱讀台灣》系列(1994–),如何吸收和轉化美國的社會風景與新地誌攝影,造成「純凝視」的解散。最後,闡述其擅長的圖集創作方式,如何使影像有機衍生和組合,增廣紀實攝影的寓意和解讀樂趣。
《真假之間》影像裝置
從《閱讀台灣》作品及以圖集概念呈現的台灣社會風景,游本寬總以一種新的攝影觀點去說話,說的是他閱讀來的常民文化,領會到的生活智慧美學,「身為一個美術攝影家,只用一種紀實攝影的情懷衝上街頭是不夠的」,在《真假之間》、《有水塔的台灣風光》、《法國椅子在台灣》、《台灣圍牆》、《台灣公共藝術-地標篇》……等創作,都是用一種較新的攝影語彙詮釋,可說是對當下生活的影像創造者,說著形形色色的台灣故事。這是游本寬選擇用攝影而不用其他媒材創作的最大的區隔,「拿相機的人,必須活在真實的當下,沒辦法拍過去和未來」。這幾年他常把重心放在出版上,覺得書本就是展覽的場所,是一種沒有時間及觀眾壓力的展覽場所,藉由出版一本一本的專著,這些都是游本寬觀察的台灣社會風景。「他的社會風景獨樹一格,既非社會學的調查和行動主義的批判改革,亦非浪漫絕美的醉人景致,而是豐碩的圖集寶庫,流露人性的溫度和生活痕跡。」「游本寬帶著眾生平等的眼光,消解純凝視和形式至上的審美經驗,澄明照亮了世俗的生活技藝和觀看之道。」曾少千在專文中,用這樣的結語形容游本寬的社會風景。
這本《臺灣攝影家:游本寬》專書可算是游本寬從過去到現在的「回顧展」,作品中當不當代或是什麼攝影類型,對他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涵養,影像當中的主題如果不能引起更多人想要對話的慾望,那這件作品就已經死一半了」。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20餘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