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用攝影找回初心|歐文・布魯門菲爾德

20世紀最著名也是最賺錢的攝影師之一


文/鄧博仁 

@Erwin Blumenfeld


在政府一再呼籲「暫時不要做人與人的連結」的同時,我想起一位作品常與自己內心連結的攝影大師歐文•布魯門菲爾德(Erwin Blumenfeld,1897─1969)。他出生於德國柏林,出生時攝影術剛發明不到60年,10歲開始就成為業餘攝影愛好者,並在達達主義的影響下,進行過抽象的拼貼畫實驗。他生長的年代,拍照得很精準的一張張地拍,看起來很超現實的照片,都得用心準備道具或用攝影技巧完成。年輕時,他對文學、詩歌和短篇小說非常感興趣,做了許多蒙太奇和拼貼作品,這些作品都包含一些文字片段,他把名字、概念和地點組合起來,創造出具有諷刺性和挑釁性的標題,還經常用信紙做為背景,保留大量的留白,算是一位「勞作」能力很強的「文青」。他敢於實驗和創新,創作了包括素描、拼帖畫、名人肖像照,以及著名的黑白和彩色時裝攝影等大量作品,30出頭即展露頭角。活躍於上個世紀30至60年代,對社會和政治狀態有著獨特的見解,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Erwin Blumenfeld


因疫情關係,學校被迫採遠距教學,在台科大第二次遠距教學時,請同學們報告《向大師致敬》,每位同學喜好的差距很大,但這是好事,在大家報告同時,我也提出了這位攝影大師歐文•布魯門菲爾德來跟他們分享。布魯門菲爾德的創作常與自己內心連結,他把想說的話放在作品裡,作品靈感來自生活和自我想像力,使用鉛筆、墨水、水彩或彩色鉛筆,來完成粗糙的卡通畫和諷刺漫畫,當時的他完全被繪畫的特性和表現方式所深深吸引,為此也激發了他內心頑皮的另一 面。





@Erwin Blumenfeld


10歲時的布魯門菲爾德(1907年),從叔叔那裡得到人生的第一台相機,開始以自己為拍攝對象,拍下了他童年的第一張照片,持續自拍直到生命殞落。他的自拍像不似展現虛榮心的拍攝手法,大多是好玩的實驗,有面具、模型,還有小牛頭等其他怪誕的物體,都被用來當作自拍時的道具,創造出詼諧怪誕的形象。


@Erwin Blumenfeld


布魯門菲爾德在專業攝影領域的第一步是拍攝肖像照,起步不算太早,約莫30歲(1920年代初)在阿姆斯特丹開始「邊做邊學」,在那裡他開了一家女士手提包店,利用商店後面的暗房幫客人拍攝和製作照片。儘管他在阿姆斯特丹生活期間已經與巴黎的雜誌有過接觸,但在他1936年搬到巴黎後,才正式宣告做為一名時尚攝影師職業生涯的開始,當時大約40歲。1930年代末他在法國出版發表的作品,提昇了他成為現代主義攝影師的地位,並引起英國攝影師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1904─1980)的注意,他幫助布魯門菲爾德與法國版《Vogue》雜誌簽訂了第一份合約,後來又成為《Bazaar》巴黎版的時裝攝影師。「歐文的作品比時裝照更棒!更嚴肅!也更具挑逗性!」塞西爾•比頓如此地讚美。




@Erwin Blumenfeld


歐文•布魯門菲爾德的時尚攝影以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聞明,抽象、變形、出乎意料的構圖,通常帶給觀者視覺強大的衝擊,他總是能利用負片效果和多重曝光,來創造出絕妙的構圖以及夢幻般的色彩組合。無論是超模還是明星,只要進入了他的鏡頭,他都會盡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構思設定來拍攝,以達到充滿雕塑感和抽象感的畫面風格,並且他從不採用角色扮演等特殊的主題方式。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夠在同期脫穎而出的特色與優勢。



【向大師致敬 同學的無限想像】




再來說說台科大「向大師致敬」課程特別的地方,首先分享大家耳熟能詳的英國時尚攝影師Tim Walker,他的作品以童話般的奇幻風格聞名,擅長透過誇張的道具與華麗布景,營造充滿視覺張力的現實中的超現實氛圍。郭慧中、張芷瑜、李旻珍、薛羽涵、朱芷萱、柯采瑜、黃子嘉這組報告中,找出原來大師也有他心中的大師,Tim Walker曾經做過一張作品向德裔美國時尚攝影師霍斯特•P•霍斯特(Horst P. Horst)致敬。他們並以「巨大的裝置、造景」、「他山之石」、「夢幻」、「浪漫」、「低飽和度的色彩」、「純粹濃郁的色彩」、「故事情境」、「奇幻場景」、「超大廣角」、「復古」、「時裝」等9大主題來分析Tim Walker的作品特色,並做了兩張作品向大師致敬,其中一張刻意顛覆了原本的構圖,改用黑色口罩來呈現原本照片中黑色高領遮住嘴巴、鼻子的形象,呼應著當今疫情嚴峻的生活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