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南攝影上桌PHOTOGO|參展藝術家 訪談4|潘彥中 Fisher 楊承運

採訪/黃迦


參展藝術家|潘彥中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潘彥中,現為自由影像工作者。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繪畫組,曾服務於爵士影像數位影像部門,早期從婚禮攝影開始,近期以舞蹈、肢體、劇場攝影為主。曾與雲門舞蹈教室、蔡瑞月舞蹈社、台灣芭蕾舞團、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等合作,近年開始接觸紀實攝影。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畫面呈現自身的情緒投射。2020年初在日本徒步旅行並進行創作,每日觀察街道的光線變化,會想像光影的變化連結至自己的臉孔。由於旅行期間對當下各項人事物反應的敏感而產生感受與情緒,自然將其投射在街景上,窗戶與眼瞳,或者窺探 ; 陰影與躲藏 ; 枯枝與岔開的情緒 ; 兒童遊具與原始深處的單純。一邊徒步觀察一邊紀錄映在眼前這些物件與當時情緒間的關聯。

創作過程中,特別會注視於大量的陰影之中僅存的一隙光亮,有種找尋出口的渴望,為了需要平衡某些內在,會尋找建築的規律性線條來加入。聽覺也是創作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在創作期間,容易對特定的聲音如:等待信號燈時的警示鳴聲等特別有感觸,在不斷重複的頻率下,透過取景窗短暫進入了心流狀態,按下快門瞬間獲得短暫的釋放。緊繃、釋放、緊繃、釋放,密集地週而復始在步行、感受、創作的過程中。對我自身來說,是一個情緒破壞或重組過程的回放。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共同的創傷記憶與「我」以外的世界。這次的活動,於討論之際,過程中遇到了兩位與我同為恐慌症的患者的觀眾,由於我們都有相同的創傷經驗,不需言語她們即可進入我的畫面之中,我們皆可以相同的論述方式來看待畫面中的語彙,也可精準的指出我的投射與感受。相較於觀眾,評審與我並沒有相同的創傷記憶,所闡述的意見更為的客觀與寬廣,也更有思考的空間,每個評審老師都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更讓我思考「我」以外的世界與關係,正如上桌的30位藝術家都有不同的「我」,透過對談可讓彼此產生新的漣漪,也讓我在整理後有更多的想法想要落實,同時也能在向內修復、向外延伸之間有更深的探索方向。



參展藝術家|Fisher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Fisher ,手機攝影創作者,畢業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專職於設計和美學創作,曾獲得設計前三大獎項包含德國紅點設計Red Dot Award、德國 IF Design Award、美國紐約藝術指導協會ADC 金獎、金點概念設計獎等,而在攝影方面曾榮獲2020台灣攝影之星、城市漂流競賽優選並與薇薇安邁爾一同展出於松菸、台北中正紀念堂等經歷,平常擔任設計人角色,攝影則為日常生活興趣,透過人像、美學、設計和時尚為出發點,以不拘泥於既定的形式,並不斷的創作混搭出無法用傳統領域來定義的作品。(IG: fisher.mp)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現今的想像已不再拘泥於既定的形式,可以透過各種素材(舞蹈、藝術、音樂⋯等)不斷的創作混搭出無法用傳統領域來定義。也因爲有了數位工具,使新世代的創意形成也變得更加有趣。作品皆為「手機攝影」創作-是我與這世代溝通的媒介並跳脫以往既定的印象,不一定擁有相機才能成為攝影師,而是以此媒介能賦予作品靈魂,透過拍攝過程中到最後呈現的作品找尋其轉變性,也回應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中,哪些是能夠停留與記住的瞬間,利用數位工具和對於生活上的觀察創作出多角度面向、超現實、傳統和現代融合之美。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與藝術學界的評審導師對談,有些人會認同作品有些人會不理解,也在評審中得到自我探索的啟發,作品呈現最大的意義不一定在於結果而是那個過程和背後的意義,我想這也是在攝影其中一派最看重的點,如同全世界最貴的攝影作品Andreas Gursky〈Rhein II〉,你的技術與美感不比對方差那為什麼他能夠在美術館展出?他的作品好在哪裡?很多的層面都不能只看表面,它關乎到了社會、政治、傳統、現代、每個人的理解所加總起來,攝影能有很多的層面來定義與劃分,但不變的是創作者本身,只要自己熱愛不管是傳統思維派、評審和他人不理解其含意,至少在我們數位時代中擁有自由的表現權利,也是我紓發生活情緒的地方。



參展藝術家|楊承運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楊承運,1990年出生於台中,社工師,在家庭暴力領域服務。時常感覺「存在」很弔詭,「關係」很虛幻,除了自身的經歷,這感覺在從事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更確實的感到茫然,但也是在經歷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的過程與往後難以預料的變化才讓人感到真切的存在。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你以為對方是這麼愛你,於是做了一個從沒想過的決定,並認定這就是一輩子,但最後發現對方沒有想像中愛你,你也忘了怎麼面對自己。」在過去與往後的日子裡,不論經歷什麼,都不要忘卻珍惜彼此的那份初衷,那是最純真而美好的自己。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下意識的決定投入創作僅約略一年多,很多東西還不成熟,連投件的作品也還尚在起步階段,素材與編排等等都很零碎。過去能討論的老師並不多,但在台南國際攝影節讓人能跟眾多評審老師討論,對剛起步的我指引了一個方向,讓茫然時有依循可以嘗試。除了影像內容、編排和呈現方式的對話討論,更多的是價值與思想上的反思。我創作的主題為「親密關係」,這個議題很大,大到我也還無法清楚聚焦,另外此議題亦會在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中拉扯,甚至牽扯到政治正不正確,諸多等因素讓人有些不敢篤定,更別說踏實的創作方法。而自己社工的工作就是在處理親密關係暴力,從工作中得到不少刺激、感與想法,但同時也被困在一個框架中。重新反省自己創作圍繞在親密關係的意義與目的,創作對於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要往哪裡去?我想這就是我這三天最大的收穫,這些看似大哉問的沒有答案,卻也是持續創作最重要的動力。




 

《作者》



黃迦

彰化縣員林人。法國國家高等藝術學校Villa Arson藝術系,主要創作形式為繪畫、攝影及錄像。曾受邀至台法等地展覽,並發行攝影書《沒有路的地方》。長達兩年於尼斯、馬賽及台東等地舉辦工作坊,邀請底層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生命的故事。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39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