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你看了一個海浪 When You Read a Wave|策展人 李德茂專訪

已更新:2021年12月21日

文/黃迦


邱承宏作品


〈當你看了一個海浪〉海洋策展,今年九月中至十月底於花蓮舉辦,邀請藝術家邱承宏、李德茂、高任翔、鄭文琦及鄭先喻在北濱海灘及戶外定點展出作品。策展人李德茂深根花蓮當代藝術,多次嘗試以不同的手法,將藝術帶離美術館在戶外呈現:2019年花蓮大地震一年後,李德茂在鄰近地震帶的美崙溪河畔舉辦〈斷層藝術節〉,邀請幾位藝術家以抽象的方式延伸地震經驗;2021年他與團隊『北角工作室』辦理〈游市嗎?藝術共創工作坊〉由各種感官領域的藝術家進入菜市場,帶領民眾進行具實驗性的創造活動。今年秋天,他再度嘗試把當代藝術帶出白盒子,邀請多位藝術家將作品展在北濱海灘供民眾欣賞。


李德茂作品


迦:這次的《當你看了一個海浪》,你以卡爾維諾的小說《帕洛瑪先生》為源頭衍伸出了整個展覽,可否請你談談這篇小說如何啟動展覽?


李:談這個問題,可以談到一些發展的過程。一開始是花蓮市公所的文觀所,他們是負責處理花蓮文化觀光業務的單位。他們已經連續好幾年舉辦『海是生活節』,這個生活節包括了很多部分,像是市集、講座及影展等等。


今年他們希望能讓與海洋相關的展覽進來,所以我一開始先問承辦,今年『海是生活節』的概念與想法的起頭是從哪裡想起的?他們說他們的起頭是海浪,他在想說北濱海邊那個海浪,好像海浪每一泊都會帶來一些東西,水離開就帶走一些東西。好像從別的地方帶來一些什麼,也經過這個海,把一些什麼帶到別的地方去。


他們是透過這個,海浪海流的關係,想要談關於:異國、洋流、海洋等,關於異國的連結,開頭是這樣。北濱我也很熟,偶而晚上會去那邊看海,那時候跟我講海浪,我就想到卡爾維諾的小說。這本小說,是由很多篇章連接起來的。而第一篇就叫做閱讀海浪,書中帕洛馬先生在看海浪。卡爾維諾的寫作風格一向都有很多的思考,非常多的細節,很細膩的描述,他的書很直得反覆看,看過以後隔一段時間再看。


這一本累積了卡爾維諾的很多的人生智慧在裡面,因為這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在他要過世之前,一兩年前,在一個非常成熟有寫作經驗的情況下出的書。我會用帕洛馬先生當作觸發是這樣的。有文學又有哲學,又很細膩,使得你不管發呆不管想像,在海邊看海,會慢慢沈澱下來,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東西。


鄭文琦作品


迦:這次展覽,作品的擺放位置可以看得出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安排,讓作品與花蓮這個場域的空間時間產生諸多對話。能不能請你談談作品在展場中的位置是如何決定的?


李:一開始是在北濱海邊是被決定的,因為在公部門要申請場地是麻煩的事情。問題是展覽要放在北濱的哪裡?北濱有不同的地理環境,包含:美崙溪出海口沙洲、這次展覽的海灘、北濱公園、馬路旁邊等等,好幾種不同的地方。


既然要談『跟海的關係』,我想我們就盡可能在海的旁邊吧!我就以海灘來想這個展覽可以是什麼樣子,然後當然一方面就開始找藝術家,並開始想怎樣的作品適合在這個地方。


有一個很關鍵的考量,就是這次展覽的規模不大,所以我得在這個少的經費裡面去想。但同時我不想就只是做小品,或裝飾性的,美美的東西。我想要真的談一點藝術問題,那當我想要這麼做,我找的藝術家或作品,就不會是太初階的藝術家。加上戶外展覽要克服的問題又更多。尤其是夏天這麼熱的天氣,海風的鹽份,沒辦法牽電,總之就是很多問題要克服。



迦:本聯展是花蓮『海是生活節』中講座、影展、體驗營與策展的集中一個項目,請問如何考慮本展覽的屬性?一個生活節中的當代藝術展,在策展上有哪些考量?


李:其實我根本沒有去想『海是生活節』還有什麼別的節目。我知道內容,但我在規劃思考展覽時,完全沒有去想其他節目的內容是什麼。這個展覽比較像是完全獨立出來的,關於海洋的展覽。我也覺得其實很幸運,遇到花蓮市文觀所,他們很尊重我們的藝術判斷,尊重我們對藝術的想法,不會干涉,而是一起討論怎麼樣比較可行,也在和其他公部門的協調上花了滿多功夫。比如說邱承宏的動物要借出來展,有經過一番波折,然後才順利的展出。



迦:請問聯展中幾件作品彼此間的關聯性?


李:講作品的關聯性之前,我要提一下,這個展覽我想要做的事,我比較想要談的是藝術問題,應該是說,我比較希望可以做藝術優先的事情,藝術優先思考。這個展覽,我的想法是,我要試著讓作品來到海邊。這個海邊是一個城市-花蓮市,跟一片海洋-太平洋交界的地方。展覽中作品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我沒有去想,我主要是去思考,什麼樣的作品在這個地方,可以打開什麼樣的經驗跟可能性。所以我在找作品時,我發現我的想像力,跟我的選擇性是開放的,所以我沒有在一個限定的框架下找藝術家。


我在開放的範圍下想作品,所以你會看到這次雖然只有四件作品,但四件作品具有相當的多樣性,無論是創作類型、媒材表現形式,甚至到觀念,彼此差異性非常大。這幾件作品間其實不太有關聯性,唯一的關聯性就是他們都來到海邊了。



迦:哪些作品是為了展而做?


李:邱承宏的作品在『落山風藝術季』展過,但這次在花蓮展出,易地但是又離動物以前所在的美崙山公園不遠,好像更綿密的觸碰到很多花蓮人過去的記憶,或許是動物們長出更多一層的內涵。鄭先喻也已經展過,不過因為他的作品是簡訊內容,所以他有根據環境,編了新的簡訊內容。他簡訊的內容,會根據每次展出場地有所調整,但結構機制本來就有。


雨蛙的那一件作品,是他已經進行了好一段時間的計畫,用podcast做錄音網路廣播,通常跟歷史文獻有關。他特別把『南洋放送局計劃』,提撥一部分來做花蓮的文獻內容。這一次他找了6篇書寫花蓮的文章,並找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來錄音。裡面很多文章是日治時期的文章,然後找了阿美族的原住民、日本血源的台灣人…好多不同族群的人來唸文章。我的那件是新作,根據策展論述發展出來的作品,有點像是讓策展論述可以透過這件作品說另一種話。


鄭文琦作品


迦:這次參與藝術家的選擇與思考,請問你是如何挑選出合適在《當你看了一個海浪》中呈現的藝術家名單?


李:我是從這篇小說、從海邊去想的,也就是寫在策展論述裡面的這些想法。其實藝術家我找了一陣子,我一直在尋找感覺對了的作品。沒有什麼限制,所以各式各樣的作品都有想過有沒有可能在海邊出現。你會看到四件作品的樣貌都很不一樣,可能也是在找作品的時候,有試著盡量避開相似的作品。這本來就是一個讓感覺打開的展覽,又能促進思考,跳一點比較好。


再來就是可行性的問題,因為這個展覽蠻小的,我們沒有經費請藝術行政,也沒有人每天顧作品。作品要克服一些戶外海邊展出的先天條件,大太陽、含鹽的海風、作品會不會被偷被破壞...等等。一開始也有考慮也找室內場地,但是很快就放棄了,作品還是集中在海邊,讓大家來海邊走走。


迦:請問從斷層藝術節、寶藏巖光節到海洋策展,在策展上你有什麼特定的、明確的方針,或持續運行的策展邏輯?


李:我第一次策展是2018年時策劃寶藏巖光節,有一天李曉雯(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突然問我能不能去策光節,那是我第一次策展。當時我就有一個感覺,策展應該要有藝術上的創造性,策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