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談《NEWtro》攝影展:照片是活著的日記,充滿過去的未來是令人懷念的

作家相片: 一影像一影像

文/鄧博仁


年初時岳父送我一句話,「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這屆台科大大一商業攝影課的學生們,他們真的做到了!布展當天早上,同學們陸續抵達展場,一直到書店打烊都還持續努力,直到完成。看了讓我著實感動,他們的呈現作品的方式沒有包袱,大膽運用創意展現他們近一學期來的學習成果。


《NEWtro》展覽現場。


我們將展覽主題訂為《NEWtro》,retro是指回到過去,而new是指未來,這個是學生們自創的字「NEWtro」。對於這群設計系的學生而言,快門按下的剎那,於時間軸而言已是過去,於觀者則是新鮮的;快門按下後的未來,於時間軸即是現在,於觀者、攝影者則是令人懷念的。


「過去是新鮮的,未來是令人懷念的」這是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的書名,也是他的攝影告白。這句話用在當今學生學習上恰到好處。攝影大師們的過去,對當今正在學習攝影的人、觀看過去攝影作品的人,都是新鮮的。而他們拍下的未來,也就是現在觀看的當下,對攝影者而言,卻是令他懷念的。照片是活著的日記,它懷念著過去,懷念著攝影曾經帶領我們走過的一切,對於攝影者,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一種生活的體驗、生命的痕跡。



開展的隔天下午,幾位北士商的學生下課後,特地前來看展,他們彎下腰仔細看著說明(拍攝動機、預期效果等),抬起頭一一觀看牆上的作品,並互相討論著,用心的態度讓人感動。


有時我覺得,真正的學習不只在教室內、課本上,更不應該只在手機裡。能看實際的展覽(展出作品),可以更清楚了解作者整個創作的思考脈絡、策展人的想法,還有作者認可的原作及展出形式等。從展覽開始的這幾天,我碰到人就問:「你覺得作品好不好?」當然不會有太多負面的評價,大多是好看、創意佳、技巧成熟、可以當商業攝影師了之類的評語。

▲《NEWtro》展覽現場。


我深深覺得,一張照片的誕生真的是不簡單,從準備道具,找尋適合的模特兒(大多是自己同學扮演),找出最棒的燈光、佈局,這些都是一張照片誕生前該付出的,更何況是按下快門的時機,攝影者所觀看到不可重來的眼神、情緒及動作等,都是組成一張好照片的因素。


陳唯瑄、周柏翰、林宜樺、陳玉書、陳昱霖、董奕岑、柯詠心這組同學想要向英國時尚攝影大師Tim Walker、法國時尚攝影師Guy Bourdin致敬,他們利用課堂空檔,努力完成道具的準備,利用課後租借攝影棚,從晚上7點拍攝到隔日凌晨2點,只為了做出精準的作品,生長在數位時代的他們,算是「返璞歸真」,試圖回到按下快門作品就誕生,盡量讓自己在按下快門時,即已完成作品,不再靠數位合成。


其中《未生》這組作品,靈感出自在圍棋術語中,是指死局的最後一步棋。下錯全盤皆輸,下對了就能起死回生。現在,可能是未來生命的「未生」。《未生》的靈感源自Tim Walker的小王子概念照和X光片的殘影和疊影,藉此思考生命於宇宙中的停留。作品為了呈現「動態」和「宇宙」,他們使用B快門拍攝,重點在物件布景打光,手動觸發閃光燈成像,並使用較低的色溫。拍攝時多次測試,調控物件形體融合的深淺,模特兒一同發展身體動作的呼應、移動角度的路徑,力求動態中凝結的安靜。

▲《未生》系列作品之一。




楊婕琳、黃千華、耿珞筠、李潁、楊頌璇、杜心宇的《台灣特選人肉火鍋片》系列創作,靈感來源為當代藝術家False Face的攝影作品。原作中的人物頭套塑膠袋,嘴巴用力張開試圖呼吸,讓這組創作者們聯想到市場中販售的肉品,動物被人類圈養、宰殺,被塑膠包覆後貼上標籤貼紙。誰決定誰是食物呢?被塑膠膜包覆後,每一口呼吸都越來越困難,面部逐漸漲紅,思緒也越來越模糊,張開口卻沒人聽見。他們在創作時以保鮮膜包覆被攝者的頭部至肩膀,貼上自行設計的「台灣特選人肉火鍋片」標籤貼紙。為了模仿傳單上肉類商品照的效果,以較平面、明亮的方式打光。期待觀者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階層關係、飲食結構中被忽略的問題。

▲《台灣特選人肉火鍋片》系列創作


林霓、高昀、吳貴鳳、黃沛絃、林品褕、陳品瑄、劉宴妮、陳姵蓉的《凝》作品,他們整組分工為道具組、攝影組、燈光組、造型組,道具組花了一星期時間,嘗試畫了國畫,再以同組組員扮演時尚造型呼應其中,想展現中西合併的時尚美學,白色有種優雅的法式浪漫,背景中的國畫又是相當具有東方的古典美學,這種做作品的態度及精神,值得鼓勵與讚賞!

▲《凝》系列作品。


陳玉婕、蕭嘉筠、蔡佩妤、熊心寧、李沛諠、林保翔系列作品《Body Puzzle》將Tim walker的代表作品融入不同的人體部位,他們試圖想把人像攝影的主題意義更加廣義地延伸,依照各個代表作的風格投射在最合適的部位,每個部位都變成了一塊拼圖,最後將它們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人像」,表達對於Tim Walker的致敬。希望觀者可以在每個的獨立照片中得到自己的見解,而觀看整體時又能找到之間的聯繫。說明著一個完整的人是由不同面向組成,每一個部位看似迥異,但組合起來才是最完整的自己。

▲《Body Puzzle》系列作品。


呂育儒、孫筱彤、林妤均、林依璇、童晧庭的《物慾》系列作品,是向日本攝影大師荒木經惟致敬,荒木是世界知名情色攝影大師,專門拍攝女性裸露或受綑綁姿態。最為著名為其「私寫真」風格,雖未在畫面中看到其身影,但卻能從被攝者的姿態或情緒,感受到他的存在。荒木經惟不只以其攝影作品為名,也以「藝術不是做生意」的觀點而不供模特兒相對應酬勞為名。此外,荒木經惟常遊走於「物化女性」和「為藝術而攝」之邊界。攝影者與被攝者並無相同的發言權,在鏡頭下的被攝者,彷彿只能任人擺佈。荒木經惟似乎將鏡頭下之模特兒視如「贈品」般,免費又如物品的存在。

▲《物慾》系列作品。


這組同學們以此兩面為出發點,「翻拍」荒木經惟的「綑綁系列」。由於荒木經惟認為「花」如女性的生殖器,因此當拍攝時,加入百合花元素,呈現出秀麗之下潛藏的色情意味。拍攝選址於台北市萬華艋舺區一間老舊旅店,此地域的紅燈區、複雜歷史,成功營造出荒木經惟相片中的風塵與放蕩不羈之氛圍。作品中不難看出,結合台式風格,混合中式本土風情之妝容使荒木經惟作品在地化。



金天尹、陳姵妤、金瓘修、張佳穎、趙英翔、鄭伃涵、王欣騏、楊冠明《造夢師》,也是致敬課堂中模仿過的大師Tim walker,Tim walker慣於經營奇幻場景的豐富想像力,以及將鏡頭中的女性置於拼貼、畫布中,展現女性怪誕、空靈的情感釋放,作品中白臉,是象徵死亡,還是古代歐洲宮廷、日本藝妓歷史文化的再詮釋?他們希望從大師拍攝女性時所使用的不同手法,臨摹人物下眼神、肢體動作所訴說的故事,將脫離現實的奇想、昔日繁華中透露的落寞、如夢似幻的想像,以攝影呈現在觀者眼中。


▲《造夢師》系列作品。



攝影就是讓被攝物(者)說話,台科大大一商業攝影課的同學們,他們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藉由照片把想說的話表達出來。我個人認為,影像在於傳達出作者觀看當下的情感及想說的故事,好的影像可以不必一定要區分類型,只要作者拍照夠誠懇,即可能是值得觀賞的作品了吧。


▁▁▁▁▁▁▁▁▁▁▁▁▁▁▁▁▁▁▁▁▁


展覽主題:《NEWtro》

策展人:董奕岑、陳玉書

展覽地點: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B1展廳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

展出日期:6月12日至6月28日止

▁▁▁▁▁▁▁▁▁▁▁▁▁▁▁▁▁▁▁▁▁▁▁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 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20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