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永遠的「業餘攝影師」  植田正治 :讓別人看出這是優秀的作品,是我的理想

已更新:2020年2月7日

1994年福山雅治找植田正治為自己拍攝專輯封面相片,這次的相遇讓兩人成了忘年之交,從此福山雅治愛上了攝影,成為植田的學生。之後,植田為他拍攝過幾次相片,畫面中的福山雅治,似乎多了許多難以言喻的魅力,這樣的影像吸引力,我們就將它稱之為「植田調」吧。而無論如何,不管作品曾經多令人驚艷,植田正治總自稱為「業餘攝影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還在創作著…。


  • 「當我把照片排開時,發現以前的照片和最近拍的照片之間有一種和諧。不禁萌生一絲悔恨,我一路走來的50年,到底算是什麼?但同時也是一種豁達,覺得這正是我的所有。」——植田正治

▲植田正治《沙丘》系列, 1986年。


文/鄧博仁


正在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西五館展出的日本攝影大師《植田正治逝世20年回顧展》,讓我想起去年中秋假期專程前往廈門的三影堂,欣賞相同的展覽。三影堂展場幽靜、高雅、格局方正簡潔,當時在展場待了一整個上午。雖然已擁有十餘本植田正治相關書籍,還是忍不住帶了一本厚重的展覽專書回台,除了收藏,也想分享給正在學習攝影且對植田正治影像有興趣的學生。

▲植田正治的自拍照 ,1949年。


踏進華山的展場,有個植田正治的《小傳記》影片,影片中開宗明義說著植田正治的理念:「只拍想拍的東西,做寫真可以讓人開心」。1930年代正在嘗試著繪畫式等新的表現手法的植田正治找到了新方向,「有一天突然在沙丘上做了擺拍,於是成了契機,才走到今天的擺拍攝影。」《少女四態》便是那時候的作品。這張作品並不是抓拍得來的畫面,而是充分的構圖加上擺拍而來,為植田正治最值得紀念的作品之一。

▲植田正治早年在沙丘上創作的作品 《Composition》,1937年。


▲植田正治《少女四態》, 1939年。


1950年日本攝影大師土門拳提出「絕對要抓拍,不能擺拍」的絕對現實主義口號,在這股引領風潮的勢力下,紀實攝影成為當時的主流。然而,位於鳥取鄉下地方的植田卻不受影響,把沙丘當作工作室,也當作劇場,只做自己最喜歡的編導式攝影(擺拍),拍攝家人也拍攝模特兒、裸體及沙丘上的人。


植田正治從1949年開始持續創作,陸續完成許多作品,此次的回顧展,展出許多經典作品,如1951年的《沙丘裸體》即以前衛的手法拍攝,看不見頭部的模特兒,遠方雲朵呼應照片中的荒木前景,看似有希望、前程似錦,又隱含著些許哀傷。另外拍攝以家人為主題的《家庭》系列作品,曾發表於攝影雜誌《CAMERA》中,展現出與當時完全不同的視覺影像。

▲植田正治《沙丘裸體》, 1951年。


1971年,《映像現代》系列叢書,將植田作品《童曆》系列集結出版,當時58歲的他已算是入選者中的「前輩」了,而此時入選的攝影家包括:森山大道、奈良原一高、深瀨昌久等名家。這部跨越20年的系列作品,也成為其代表作之一,並登上攝影巔峰。

▲植田正治《沙丘》系列, 1983年。


1983年植田正治在喪妻後,喪失了對攝影的興趣而陷入低潮期,讓他重新燃起對攝影的欲望的,是他的二兒子充。當時身為藝術總監的充,委託父親為時尚品牌拍攝形象目錄,因此讓植田正治再次開始在故鄉沙丘找回他勇於實驗的精神,也讓他再度感受到攝影的樂趣與美好。這時年屆70歲的植田正治所展現的全新風格,讓這些作品不但頗受好評,更受年輕世代的歡迎。植田正治作品風格明顯,辨識度極高,常帶給觀者許多驚喜與深刻的印象,在台灣攝影學程中,常成為眾多學習攝影的學子們紛紛致敬的對象。

▲植田正治《沙丘》系列, 1985年。


到了晚年,因慢性心臟病使得植田變得虛弱,卻未減少他對攝影的熱愛。他將自家廚房、餐桌擺放的各式日常用品為題,於 1987 至 1992 年間創作了《幻影》系列,並運用他擅長拍攝手法,拼組日常的各種物件,游移在現實與超現實、日常與非日常中,與過往不同的是,這系列作品中除了缺少人物外,還是以全彩創作完成。

▲植田正治少見的彩色作品。《幻影》系列, 1987-1992 年。


直到1999年拍攝《黑波》系列作品,鏡頭朝著大自然,色彩又回歸到黑白,陰暗濃厚的色調,似乎預視了他人生中的起伏,植田正治於2000年9月4日因心肌梗塞併發辭世,《黑波》成為他最後的系列作品。

▲植田正治最後的作品,被視為預見死亡之作。《黑波》, 1999 年。


▲植田正治於住院期間,不忘詼諧幽默的紀錄自己的生活。選自《小傳記》(1974-1985)。



攝影可以很紀實,也可以很觀念,可以很敘事,也可以很抒情。影像內容可以是古典美學,也可以很渾濁地看不清,這些都是出自每個人的思考、觀察,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更不是複製人,展現自我才是真攝影。


植田正治不跟風流行,他的影像經常完全背離生活、充斥著濃濃的超現實的氛圍,成為他最獨特的「植田調」。他的創作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大多作品都在家鄉「沙丘」拍攝完成,拍攝題材也都圍繞在自己的家人、孩子以及自己熟悉的環境及家鄉的人物,他常把日常變成屬於「植田調」的藝術攝影作品,這是屬於植田正治的獨特美學。


一直以業餘攝影師自稱的植田正治,卻引領日本攝影躍進世界,且受到西方世界矚目的先行者。法國的藝術文化高等騎士勳章更於1996年首次將此榮譽頒發給攝影師,獲此殊榮的不是法國人,而正是這位謙稱自己為業餘攝影師的植田正治。

▲植田正治拍攝的福山雅治。1996年。



(圖片來源/翻攝自植田正治相關攝影書)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 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近20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2,006 次查看1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