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拍紀錄片是困難與美妙並存的工作】 -專訪 陳芝安、 謝欣志

已更新:2020年1月3日

#紀錄片 #導演 採訪|沈眠 文字整理|王姿佩


陳芝安與謝欣志,十年來採取雙導演制的方法拍攝紀錄片。兩人合作的《餘生》,以安寧病房為主題,透過臨終病人之眼,讓人重新學習對生命的認識;《闖蕩》則是拍攝台商在中國創業的故事,導演並不聚焦在成功經驗,反倒是深入處理中國夢裡的失敗、掙扎、沮喪與破滅;以慈濟志工為主題的《如常》,生活化的場景中充滿不確定的等待,持續大量的拍攝,與被攝者一起尋找答案。


而現階段,陳芝安與謝欣志正在拍攝《台灣網紅》,以充滿對時代的危機感為動機,深入暸解這群新媒體時代的網紅,多需要有十八般武藝的能耐,開始佩服這群年輕人在新時代下驚人的生存樣貌,希望能夠促進跨世代的交流與對話。


問:是如何成為一個紀錄片導演的?


陳芝安:過去在電視台工作了18年,做的是線上節目,是在每週、每月需要量產環境下工作,最高紀錄是手上同時有十個節目在處理,幾乎把公司裡的所有節目做過一輪,當時也已經是個中階主管,卻開始覺得走到了關卡,想嘗試新的東西,就決定離開大愛電視台。


後來自己開公司,才發現要活下去,同時又想做自已有興趣的工作,真是不容易的事。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行業要活下來,一定要會接商業案、幫企業做服務,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這樣。後來覺得不太滿足,還是想要表達對社會的觀察、抒發許多觀點,甚至能跟人產生交流及影響力,那大概只有紀錄片有這樣的能力吧,就開始嘗試拍攝。到目前為止,做了四支長片,題目其實包羅萬象,最開始拍攝安寧病房的紀錄片《餘生》,後來到中國大陸拍了有關台商的紀錄片《闖蕩》,中間還拍了一支跟土地徵收有關的紀錄片《力爭》,最近的是《如常》,這部真的是一個里程碑啊(笑),要把紀錄片推上院線,真是何等折磨自己的事。


但上了院線之後,收到的各種迴響,這些回應完全無法預期、非常有意思。這也是我一直覺得拍紀錄片跟電視節目很大的不同吧,紀錄片留了很大的空間給觀眾跟自己的生命做交流。尤其當每個人都告訴我,好奇怪,你拍的是別人,但我卻看到自己生命的影子,然後我在裡面體會到什麼,找到什麼力量、得到麼感觸......這些回應被我們看到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非常值得。


問:有受到哪些作品、事件或其他紀錄片導演的影響嗎?


陳芝安:紀錄片其實是個蠻孤獨的工作,導演之間交流的機會並不多。但我們持續不斷的看好的紀錄片、劇情片,從裡面獲取養分。但如果問我受到誰的影響的話,還不如說是我拍攝的對象、我所記錄的人,他們給我的影響更劇烈,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展現的生活姿態,不論是垂死的人、想要賺幾億幾億的商人、還是不管自己的身體還拼命想去照顧別人的志工, 這些不同的生命價值觀,教會我非常多事。


謝欣志:拍紀錄片的人,起碼我個人,就是一個好奇寶寶,對於世界為何會變成這樣,會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一窩蜂地做同一件事,背後的成因是什麼,我們怎麼從一個微小的個人去看到背後時代的變化,都是我們覺得最美妙有趣的地方。很難說是被什麼特定的作品或事件影響,我覺得是時代跟周遭的生活給了許多的養分。


問:拍攝紀錄片有哪些困難的經驗?


陳芝安:拍紀錄片很重要的,除了要找到資源,還有一個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最重要的容器。要拍紀錄片,就不能想著像是發新聞的概念,早上晚上各一則,沒有,要拍紀錄片就是半年、一年、一年半、兩年起跳為單位,這麼長的時間是基本需求。

而拍攝紀錄片時可能會設定一個主題或方向,但紀錄片美妙的是,它的結果要去哪裡,其實是未知的,這支紀錄片最後要訴說什麼東西,有時候是邊拍邊尋找、邊篩選...或拍一拍放棄。或者是覺得怎麼真命天子還沒出現,然後差旅費一直在增加當中...


我覺得這也不叫困難,這就是過程,就是享受這個過程。你就跟著片子裡面的人,一起焦慮、一起未知、一起茫然、一起找答案,這個過程其實是很棒的。為什麼我說紀錄片的未知那麼美妙?你永遠不知道最後這支片子最後會往哪裡去,但是慢慢拍慢慢積累,然後慢慢聚攏,慢慢去蕪存菁,最後你可能會得到一個答案,得到一個結論是跟你一開頭設定完全不一樣的答案。這就是困難與美妙並存的一個狀態。


謝欣志:例如《如常》這部片子,最困難的地方在它太平凡、太生活了,沒有什麼戲劇性,如何讓自己慢下來去貼近那個生活裡面,其實有很多的時光是“沒有要幹麻的時光”,但卻仍要隨時保持高度的專注,去看著那“神奇的一刻”的發生。拍攝的時候要保持很警覺的狀態,我覺得這種對自己的要求,是蠻困難的。因為須要在一種看起來雜亂無章、很平凡的時候,一樣保持高度的敏感跟觀察力,去看待這些事情,然後你就會看到,每一個當下,其實是包含著過去跟未來,我覺得是這部片子讓我感觸最深的部分吧。


〖小檔案〗


陳芝安

台灣紀錄片導演。早期從事電視工作,以《地球的孩子》榮獲金鐘獎,再以《沒有黑板的社會課》連續兩年入圍金鐘獎,為《遠見雜誌》製作的微電影點閱率破五百萬人次。

對於能記錄斷代史、刻劃人類文明,與描繪人性糾結的紀錄片始終懷抱夢想,作品有《餘生》、《闖蕩——台商的中國創業夢》、《力爭》、《如常》等,並著有《一雙紀錄片的眼睛:影像敘事時代,人人都需要的拍片力,紀錄片導演給你的6堂必修課》。


謝欣志:

台灣紀錄片導演。1999年以個人16mm 作品《後院》獲得金穗獎優等短片。

2009年,所導的《福爾摩沙的指環》、《四川地震週年紀事》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以《福爾摩沙的指環》獲獎。

2010 年以紀錄片《奔流》、2017年以紀錄片《闖蕩》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近十年,與陳芝安導演合作有《餘生》、《闖蕩——台商的中國創業夢》、《力爭》、《如常》等。




43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