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行板:梁國龍攝影集》



「是否客家莊將會成為歷史名詞,被時代的演進所吞噬。…….我釐清記憶的輪廓,為的是想在各地的客家莊,找尋失落的從前。」──梁國龍


攝影師梁國龍是桃園楊梅客家人,早年曾跟阮義忠學習暗房技術,1989年出版記錄百年人瑞的《世紀之顏》攝影集,1990年拍攝電影《阿嬰》劇照,1994年積極參與領導「楊梅開莊大廟錫福宮搶救行動」的護廟、保山、救樹運動。強烈的鄉土情懷及客家認同,使他決定以行動實踐一生志業,歷時三十多年以相機記錄鄉土。


2000年後鮮少參加活動,蟄居如隱士般的梁國龍,時隔20多年首度於2022年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為他舉辦「行板」個展發表新作。並於34年後於2023年6月出版《行板》攝影集,收錄2018-2021年間創作的「看海的日子」與「住有客家人的風景」兩系列。


繼1989年之後的漫長沉澱,梁國龍終於再次提出新作,且是近十年的作品。說明了即便多年未發表,但他始終沒有離開攝影,也可看見客家聚落成為他一切的創作田野、來源與養分。


初見這一百多張照片,或許會誤以為是來自1970年代,甚至是更早的、像是1960年代業餘攝影興盛的時代,那些純樸的攝影愛好者們,拍攝自己的家鄉風土的照片。然而這些卻是梁國龍2018-2021近四年來的新作。如此構圖清新俐落、色調細緻溫和的黑白攝影作品,今日已相當少見。


這本攝影集以音樂術語「行板」為名。行板即緩步而行,從容而優雅,兼含了梁國龍融合跋山涉水的攝影家及晏然自若的探索者的雙重個人特質,全黑白攝影則彰顯了他的堅持。面對相機數位化後的爭奇鬥艷,他對黑白攝影及暗房的堅持,只能以「頑固」來形容。這就是他獨特風格之所在。


「行板」攝影展開幕當日,梁國龍靦腆地說:「我不好意思讓人家知道,我還在拍攝傳統底片跟沖洗照片」。堅持古典技法與手工銀鹽,有時也是數位時代之下的另一種驕傲或賣點,但梁國龍似乎絲毫不以為,甚至為自己的未能與時俱進而抱歉。


住有客家人的風景


梁國龍的「獵影」範圍,最早從臺三線的客家聚落帶開始。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客家族群聚居於丘陵地與山區是多數人的印象;而客語詞彙、客家信仰、飲食文化、表演藝術等,山的元素更無所不在。


他從地理(淺山、丘陵)、生命禮俗(生死、結婚、掛紙)、重大祭典(天公生、上元中元下元、平安戲、初一十五拜伯公……)、產業(耕田、茶、果樹、油茶、火炭……)等面向,長期而廣泛的記錄山區客莊的變與不變;「海客」觀念興起後,台灣唯一以客家族群為主體的桃園新屋永安漁港,也在他的鏡頭下,讓人一睹從18世紀清朝康熙以來近300年的風華容貌,及現代化之後的多元包容。


攝影集收錄兩系列作品,以雙封面方式呈現,一是「住有客家人的風景」,一是「看海的日子」。一山一海,光影流動,景象迥然,但要表現的主題一以貫之──客家人的敬天惜物、勤懇踏實、樂天豁達,以此勾勒出台灣客莊風貌,喚醒客家族群的集體記憶。


「行板」展現了客莊的山海文化,梁國龍以比客莊更緩慢的方式觀看、體會和享受客莊。把快要被淘汰的深層客莊拍攝下來,見證一個時代就要過去,攝影家緩步前進捕捉到的是深深潛存在客莊的人情事故,客家人幽微的幽默感。


看海的日子


此次《行板》攝影集,特別邀請三位撰稿人書寫專文,包括: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鍾延威,藝評家曾少千及陳佳琦,他們分別從原鄉背景,見證梁國龍回歸鄉土的初心與進程﹔從影像角度,提出不同面向的思索:《行板》提示了什麼樣的攝影觀,以致產生宛如重回往昔的時間誤差?他的作品,如何保留了強烈的鄉土性,但又跟許多傳統寫實攝影不同?相較於其他客籍攝影家,梁國龍的影像,如何展現不僅止於民族誌般的族群文化見證,更多保留了一點曖昧性與圖像詩意?


攝影家簡歷 梁國龍 1959年出生於楊梅的客家人,1989年起以黑白影像為主要媒材,專注在「行板」系列影像紀實。現正值創作能量豐沛階段,他近年勤於走訪田野,其作品蘊含著音樂性,交織出如歌行板於黑白錯落、時快時緩的影像敘事氛圍,觀者得以在視覺聽覺雙重體驗中,隨前進、駐足凝視的觀展歷程,創造出觀看與被觀看間的多重無聲共鳴,與黑白映像中的新視覺奏鳴曲。

1989 《世紀之顏:梁國龍攝影集》台北攝影家出版社 1995 楊梅百年文藝季總策劃人 梁國龍、曾年有主編,1995,第一屆楊梅百年文藝季《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桃園:楊梅文化促進會 1997 「看見原鄉人:臺灣客家光影紀事」參展 2017 旅程,印象台三線經典攝影展 2019 「浪漫臺三線」攝影展 2022-2023 「位所」客籍攝影家雙人展-「行板:梁國龍個展」(臺灣客家文化館2022.11.16-2023.02.28)






26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