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紀錄片《以啟山林》.火水相濟之拓荒者啟示

文/湯景光  


一執杖人背對觀眾,望著遠方一片枯槁殘破的火海原野,沒多久,一道龍捲風在煙霧間悄然成形,直衝天際,只見日頭炎炎、枯樹侘寂。這不尋常的景象在片頭一開始便震懾人心,不禁好奇這片火場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前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部紀錄短片描述一位緬甸青年華僑李永恆從台灣輟學歸國開墾山林的故事。《以啟山林》這題名十分貼切符應現實面向,也扣合拓荒先民行績的典故喻意。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足可見創業的艱苦,本片意欲向這些前行者致敬,回歸古人拓荒屯墾之始,經歷浴火的衝擊考驗。

▲主角李永恆,從台灣回緬甸開墾森林。《以啟山林》劇照。(圖/許鴻財提供)


未經屯墾的原始森林,人類難以維持生計。當回歸開墾的初始,人們對待大自然的行為,通常是野蠻而粗暴的征服,令文明人震驚。破壞原有土地生態,方利於進行計畫性整地與建設,是一次性、階段性的過程。但那摧毀一切的威力強大且近乎於惡,讓這些手持火把的縱火者,最終易倒向被破壞、傲慢與貪婪所豢養的欲望,而喪失了純潔自持的生活。

 

李永恆是一位眉清目秀、端正聰穎的緬甸青年。他放棄台灣的好學歷-台北大學法律系,輟學返鄉,想抓住緬甸正值開放中國進駐投資、土地開發的時機來大賺一筆。中國商人想取得大面積的土地,來種植香蕉等經濟作物,於是高價委託當地人把森林進行拓荒開墾,在雨季來臨前最快速有效的清理方法便是焚燒林木。


鏡頭鎖定在男主角李永恆身上,他與同伴在緬北承包進行三千多畝大規模的森林地開發,把樹木推倒剷平,曬乾再放火清理,是他們開墾的主線任務。


導演許鴻財相當懂得捕捉稍縱即逝的流轉一瞬,許多運鏡畫面十分動人。原野間,燒燼的大地一片死氣沉沉的枯槁,遠處殘火悶燒,男主角李永恆抽起煙,自嘲地將眼前的景象比擬作西遊記中生靈塗炭的火焰山。一陣焚風吹起,燥熱的煙霧與空氣燻得他不由得閉上了雙眼,火花不停漫天飛舞著,這景象帶出的意境相當奇特。另一幕是他們開著挖土機,把大樹下方根部的土刨開,再輕推粗壯的樹幹,挺拔大樹應聲而倒,大地為之震動;而在萬物燒盡之後,男主角手持長杖走過焚枯的草叢,爬到橫躺在地的大樹幹上眺望土地,雙手插腰的巡行背影也帶出了將大自然踩在腳下的征服者意象。

▲烈火燒盡後,乾枯的大樹應聲而倒。《以啟山林》劇照。(圖/許鴻財提供)


片中偶而穿插字幕,帶出故事的背景,但更多的是靜默的觀看。適時揚起帶有哀矜況味的鎮魂音樂,與歌詞具有指涉意味的歌曲,替代了旁白的敘事人聲。在大地凋敝、萬物枯槁的死寂中,男主角執杖放火、穿梭在焚燒山林之間的身影,彷彿啟示錄中開啟異象、帶來末日預言的使徒,是這部片帶給人最深的印象。


當李永恆這群人做完中國種植戶委託的任務,在雨季之前拿到了錢,退出森林。他回到家鄉農村,大片綠油油的稻田,男主角加入了傳統農耕工作,以牛犁地,除草收割,捆紮稻桿,整理田地,依雨水耕作,竟成另一番迥然不同的詳和光景。

 

《以啟山林》這部片的前半段是乾季的火燒與破壞,後半段是雨季的水耕與生產。荒煙枯草與綠意水田,前後畫面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許鴻財導演沒有用字幕或旁白做什麼評論,而是如實呈現人們征服山林原野、土地開發的初始過程,再帶到經過馴化有序的永續農業。他們所焚燒推倒的森林,日後或將成就一大片良田農地,打下基礎帶給未來希望,如同男主角回鄉後入田種稻的農耕景象。浴火重生、以啟山林,火水相濟、生生不息,是本片在影像敘事上欲傳達的概念。

▲雨季來臨,李永恆回家鄉農耕。《以啟山林》劇照。(圖/許鴻財提供)


男主角這群人在賺了一桶金(約合新台幣六百萬元)之後,接手中國商人的二手好車,洗車後晚間眾人躺在車蓋上,唱著《我們不一樣》這首歌,畫面無縫串連到KTV內的歡唱。


更努力只為了我們想要的明天

好好的這份情 好好珍惜

 

我們不一樣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我們在這裡 在這裡等你


我們不一樣

雖然會經歷不同的事情

我們都希望 來生還能相遇


靡靡之音漸漸取代了勵志歌,KTV包廂裡燈紅酒綠,許多陪酒小姐穿著性感,任憑客人碰觸吃豆腐,男主角也在其中尋歡作樂,面目的模糊動盪著墮落的警訊。


 

影片最後一段,男主角永恆在家中簡陋的客廳閒坐,電視播放起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宣導影片,看著看著,主題曲《路的呼喚》背景音樂響起,男主角望向窗外遠方,歌曲動聽、極具渲染力,訴說著友誼與連結,影片彷彿想乘著國際政經趨勢這無形大手之力帶給男主角祝福。


音樂的安排是本片的靈魂情感之所在。這一段調性轉向音樂MV風格的拍攝,雖然有些突兀,但隨著音樂,導演在影像與歌詞之間穿插了巧妙的剪接。若不明白許導演與片中男主角之間的關係,恐怕不易領略到其中巧思。


許鴻財與李永恆兩人是從小穿同一條褲子長大、年紀相仿的好友,長大相偕遠渡來台讀書進修,一人讀台北大學,一人讀交通大學。但李永恆讀到大三便輟學返鄉發展,許鴻財獨自留在台灣攻讀電影創作研究所,未來他若從事電影工作並非鐵飯碗,執導之路不但充滿變數與挑戰,全靠個人辛苦打拼,在經濟上也幾乎無法賺得大把金。


隨著創作這條路的坎坷難行,家鄉祖國的召喚越來越強,許鴻財自問該歸鄉返國,還是繼續留在台灣打拼?內在心理一直抱持著困惑與掙扎。因此導演對於摯友毅然決然返鄉創業這樣的行動,在歌曲中寄託了個人由衷的祝願。

有波濤的海面 就有風帆

風帆連成片 遠航不孤單

我的祝願 用詩書相傳

每一句都是 愛的起點


朋友之間 坦誠相見

有福同享 有難同擔

不達遠方 怎麼知道答案

感情在延伸 像絲綢一般


有一條路 在呼喚

帶著心穿越 萬水千山

千絲萬縷 一脈相傳

就註定了 你我相見的今天


這一條路 在呼喚

 

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國際倡議,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陸戰略做為主線布局,中國投注大量資金為參與的兄弟國打造相連通的基礎建設與設施,引入豐富的資源與機會。緬甸與中國比鄰而居,共享超過兩千一百公里的邊界,可想而知緬甸在這條跨國經濟帶位居關鍵的地位。

▲黑夜中大火焚燒森林,令人觸目心驚。《以啟山林》劇照。(圖/許鴻財提供)


中緬經濟走廊是重要環節,由緬北山區延伸到西南海岸有多項合作計畫。中國在緬甸的廣泛投資,包括大規模香蕉種植園,對社會和環境造成影響,也引起正反兩極的批評。


中國「一帶一路」全球布局政策對緬甸的影響,是本片的弦外之音。許鴻財導演在受訪時表示:「(緬甸是中國)一帶一路會經過的地方,對緬甸的現況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破壞也好,我很想把它紀錄下來。」


影片在「一帶一路」中國主題曲搭配的畫面下,觀眾看不到強國政經的操弄力量,只看到緬甸小老百姓受此影響所發生的異象徵兆。火燒得正旺,夜間熊熊烈焰令人想到地獄的破壞之火,男主角穿梭其間浴火而行,煙霧瀰漫,彷彿經歷浴火重生的儀式。其中一幕,李永恆背對著身後的暗夜大火,面容肅然靜默,隨後擦拭眼淚,這不尋常的舉止,彷彿揭露男主角對焚燒故鄉山林隱含著內疚的罪惡感,這一幕特寫頗令人動容。

▲主角李永恆。《以啟山林》劇照。(圖/許鴻財提供)


 

在墾荒之後還穿插一個小事件,透露出緬甸工人與中國雇主雙方之間不信任與不穩定的關係。中國種植戶來到開墾地驗收成果,但不爽快付錢,引起緬甸工人們的不滿,大聲質問對方為何不遵守承諾延遲匯錢,幸虧這爭吵只是一段小插曲,他們後來還是拿到工錢。許鴻財導演在映後座談時補充提到,後來發生了中國種植戶雇主被工人殺死的意外,所以中國人因安全考量,如今大多改成不委託散戶而找公司組織來執行土地開發案。


影片中拍到一隻懶猴,可能剛逃出火場、餘悸猶存,牠蜷曲攀在枝幹上手腳緊抓不放,眾人揮舞枝幹、逗弄耍牠為樂。雖然大樹已被推倒,但這懶猴面對災難,不僅沒逃跑,卻服膺原始本能,只懂得緊緊攀附抓緊原本棲息的枝幹,這樣的舉動讓人覺得蠢得好笑。樹倒猢猻散,不順應大環境潮流做出因應的人,恐怕就像這隻懶猴面臨或被燒死、或被淘汰的命運,令人倍感無奈。

▲《以啟山林》劇照。(圖/許鴻財提供)


片尾畫面最後終止於男主角在家中窗邊熟睡的臉,呼應了影片其中一幕,李永恆在工寮躺平睡去,畫面帶到他面部沉睡的特寫,意識隨著鏡頭回返家中,與母親煮飯共食的家常場景。然而到了片尾歌曲處,畫面的剪接更加凸顯了打水日常與浴火異象的強烈反差,令人不禁懷疑這一切,只不過是拓荒者的南柯一夢。


( 編輯/王姿佩)

  • 以啟山林 預告:

  • 得獎紀錄:

    • 2018新北市紀綠片獎首獎

    • 2020金穗獎最佳紀錄片優等獎

 

《作者》


湯景光 Tang, Ching-Kuang


出生中壢,定居新竹。從事藝術行政與教學工作十餘年,身兼影像創作者。喜歡閱覽電影、小說、展覽、攝影,與書寫文字。影像創作一向關注人的內在情感,與外在景象之間的連結可能性。從生活週遭取材,藉由創作探索自身內在狀態,以覺察自我,觀照物我。


作品網站:kayjean.format.com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14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