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licama

圓桌上的舞台,我們需要嗎?

已更新:2023年12月8日


文l馬立群

第五屆的攝影上桌活動已經結束,參與展示作品的創作者們也達到了150組之多(每屆錄取30組),有許多的創作者,每年都報名活動的徵選,對於主辦方來說,當然是感到欣慰與感謝,但也不禁讓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一直想要參與這樣的活動呢 ?



在台灣,攝影的創作環境並不是很完善,政府的資源也相對不足,就整體環境而言,創作者想要將自己的作品展現出來很不容易,除非自己花錢去租展示空間,或是參加比賽得到展出的機會等,事實上展出的門檻相對的高,舞台的欠缺,是台灣攝影很大的問題之一。



攝影是孤獨的,但是作品是需要對話的,攝影創作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透過社群媒體展示作品與他人對話,但獲得的效應極其有限,因為影像的展示絕對不是單一張在螢幕前的圖像所可以表現,某個程度,展出的方式與編排,才能夠體會一個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因此,我們才創辦 #攝影上桌 這樣的活動, 提供了一個實體的展出的方式,讓創作者脫離平面的思考模式,進入實體的展示,透過展示的方式與觀眾對話、交流,我想這種不同的體驗,應更能提升創作者在影像創作時有更多元的概念,因為 #內容與形式 缺一不可。



這部分有三種意涵,第一種是與 #專家面對面 ,年輕創作者們在創作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刺激與建議,透過與專家的討論,找出影像的更多可能性,攝影上桌五屆以來,參與評審的專家將近二十位,身份有學者、策展人、知名攝影家等等,透過不同的身份,帶來不同觀看的視角及建議,我相信這些都是創作者需要的養份,第二種是與 #創作者面對面 每一屆有三十位參與的創作者,在現場,大家透過實體的展示彼此交流、討論,除了觀照自己以外更能透過與其他創作者面對面的互動,獲得不同的想法,第三種是與 #民眾面對面 展出的場域是開放的,所有對於攝影創作有興趣的民眾都可以到現場與創作者討論,不同的觀點也提供給創作者更多的想法與思維,同時也讓民眾可以看到攝影的豐富性與多元性。透過三種面對面的形式,拉近創作者與民眾的距離,也讓創作者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希望在未來也有更多展示的機會。



攝影是自由的,在缺乏攝影教育的台灣,創作者們透過自己對於攝影的理解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影像,多元而豐富,攝影上桌,是一個自由的展示空間,所有的參與者在這樣一個桌面上,可以自行決定展出的方式,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隨時可以調整變化展出形式,讓作品產生不同的意義,進而看到更多的可能。


#攝影本來就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 攝影是什麼?我想只有誠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鏡頭語言,好的作品自然就會出現吧。













關於作者


「一影像」創辦人、世新大學兼任教師,早期從事新聞媒體工作,關注於政治、社會、城市變遷等相關議題,目前以攝影、錄像為創作的形式,其《山水形》系列作品於2014年全國美術展獲獎與2016年11th TAGBOAT AWARD,並獲得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藏購並曾於臺灣、日本、法國、澳門、中國、義大利等地展出。曾擔任2016年臺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發起人與策展人、2018年高雄攝影節發起人與策展人與2020年臺北國際攝影節策展人、策劃台南「攝影上桌」活動、「給未來的影像」策展人,近年聚焦於臺灣攝影創作者與紀錄片導演紀錄片拍攝,於2022年完成「有影台灣」紀錄片。








61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