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  用心傾聽攝影 相信凡付出必有回饋

已更新:2020年12月1日

文/鄧博仁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論你做什麼,付出必有回饋,就像回聲,發出什麼聲音就會收到反彈的回音。

右上方的照片,畫面中媽媽BelasseTchari坐在門邊,看著庭院中正在練球的女兒,化關心為行動,鼓勵女兒的足球志向。這張照片,充分表現了最美的風景與人的情感。鄧博仁提供。

每年觀看世界新聞攝影展(World Press Photo exhibition)是對過去生活的反思,也是一種提醒,這些照片,讓我們看著攝影者說出過去一年世界上發生了哪些事,提供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攝影者的職責是搞清楚題材,找出題材本身的重要性與環境、時代的關係和功能」Arthur Rothstein在《紀實攝影》一書中這樣提醒大家。


前陣子難得偷閒,專程上草山看「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一進展場,牆上貼著「你得活在當下,你得乘風破浪,你得在一粒沙中見世界。不智者無視於手中擁有的,而盯視著那不屬於自己的。其實我們有的就只是腳下一方,我們有的就只有眼前這一生。」Henry David Thoreau這一番話重重的提醒著我,不要活得虛妄,且珍惜當下。


2020年得獎作品較往年少了些戰爭、災難等視覺強烈的照片,多的卻是人們內心的痛苦與不安。例如今年的人物肖像第一名照片,是波蘭攝影師Tomek Kaczor拍攝於波蘭波德科瓦萊希納難民中心,「坐在輪椅上的15歲亞美尼亞少女Ewa有父母相伴兩側。她最近剛從『放棄生存症候群』所導致的昏迷中清醒。『放棄生存症候群』使患者陷入無法移動、不吃不喝、無法言語,對任何刺激皆沒有反應的狀態。此症好發於處在冗長的庇護申請期間心理受創的兒童身上。」在這照片附近的牆上,搭配著「我為何而生?每個清晨、午後與夜晚,日日夜夜,都要好好問自己這個問題。」、「別讓他人的行為摧毀你内在的平靜。」──Dalai Lama。


波蘭波德科瓦萊希納的難民營裡,一個罹患「放棄生存症候群」 (Resignation syndrome)的15歲亞美尼亞女孩坐在輪椅上,陷入不說話也無法行動的昏迷狀態。

「人類最大的天份之一是我們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Meryl Streep這樣形容身而為人的最大優勢。比利時攝影師Alain Schroeder 因雨林不斷消失,造成原生物種紅毛猩猩面臨嚴重生存威脅並極度瀕危,決定拍攝印尼的紅毛猩猩。隨著伐木、採礦和棕櫚園的增加,紅毛猩猩被迫離開原本的棲息地,蘇門答臘紅毛猩猩保育計畫(SOCP)等組織細心照顧著迷途、受傷和被圈養的紅毛猩猩,目標是引導牠們重返野地。


鄧博仁提供。

一般野外的紅毛猩猩,會由母親照顧直到成長到七至八歲,牠們才會自然地離開母親進入野外。照護人員擔任母猩猩的角色,代理母親將失去雙親的紅毛猩猩帶到蘇門答臘SOCP檢疫中心的森林學校,教導牠們爬樹和生存之道。這是人類出於同理心的愛,這份愛讓地球上各種生物都有平等生存的機會。


立陶宛攝影師Tadas Kazakevicius拍攝一條長達98公里的庫爾斯沙嘴,這是連結著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的一條彎曲沙洲。即使處在沙嘴的中心,兩側的海岸依然近在咫尺。攝影師想藉此系列作品傳達人應以聽覺、嗅覺、呼吸等各種感官來感受空間,僅只依賴視覺是遠遠不夠的。他展開一個拍攝計畫,請求被攝者選擇拍攝地點,閉上眼睛,用心傾聽,用呼吸感受眼前的這一切,他想傳達的是:眼前並不只是你看到的樣子。「唯有瞭解,我們才會在乎;唯有在乎,我們才會援助;唯有援助,萬物才能得救。」──Jane Goodall。

鄧博仁提供。

「別說這世上毫無美麗之物。就算是一棵樹的姿態或僅是葉片的飄搖,都有令人目眩之處。」──Albert Schweitzer。比利時攝影師Olivier Papegnies拍攝來自非洲貝南北部關代村的「關代瞪羚」,是全國各地成立的十六支足球隊之一,目標是透過體育運動,使年輕女性更能掌握自身的未來。該計畫意圖透過增強自信心、擴展教育機會、提出反對早婚之主張以提升婦女自主。其中一張畫面中媽媽BelasseTchari坐在門邊,看著庭院中正在練球的女兒,化關心為行動,鼓勵女兒的足球志向。這張照片,充分表現了最美的風景與人的情感。


說到體育照片,這一屆第一名的單幅照片深深吸引著我,我整個視覺被拉了過去,這是一張比賽終了計時器鳴響時所投進的壓哨球。末局計時器響起時,多倫多暴龍隊的KawhiLeonard(蹲姿中)的球擊中籃框,並反彈約四次後才掉入網中。KawhiLeonard看著他的致勝關鍵壓哨球進網及盤旋的瞬間,所有對手的球員、觀眾也在球場內外緊盯著這一球最後會是怎樣結束。紅色籃框、紅色籃球、與穿著紅色衣服圍成一圈觀看的對手,形成了好幾個圓。這是加拿大籍的Mark Blinch所記錄到的一刻,充分展現了完形心理學裡的相似性及連續性。


離開展間前,牆上引用了William Arthur Ward一段話:「開口前,先聆聽。書寫前,先思考。批判前,先等待。祈求前,先諒解。放棄前,先嘗試。離世前,先付出。」貼在放有地球儀旁的牆上,這是給所有觀者、地球上的每個人的一種省思。「在一生中,總有某個時刻,我們心中的那把火熄了,然後因為遇見了某一個人,熱情再度被點燃,我們應該對重新點燃心中那把火的人心存感激。」──Albert Schweitzer。我們曾經可能因著某件事感到灰心沮喪,甚至絕望,謝謝這些攝影師們,用照片帶來過去一年世界上發生的大小事,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

鄧博仁提供。

不過,話說回來,展場中牆上的文字比起照片本身,更具有吸引力。策展人精心挑選的金句名言,打動觀者的心,像當頭棒喝,更像是醍醐灌頂,讓我反思自己,要更努力且珍惜我們現有的一切。


(編輯/王姿佩)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20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40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