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楚涵
近期常常聽到創作者說他們的作品是出自於「意識流」,透過環境的刺激,打動他們內心的某種情緒,而創作出來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詞,是由美國哲學家及心理師 William James 所創造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意識就如同河流般,是充滿變化且延綿不斷的,而這持續進行的流動則自成一個個體,一個以經驗所構成流動的個體。
Photo credit:川內倫子
以意識流小說聞名的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善用優美的文句,從她所感知的生活,連結到自身,甚至去想像一個世界,如去想像莎士比亞時代中的女人,她們能不能寫出那樣的文辭,以及會遇到什麼樣的對待?並且開始構思那位假想女性的生活,她遭遇了不平等的對待,沒有自己的房間,文字無法被人看見,只因為她不是男生⋯⋯這點讓我聯想到創作的過程,藝術家在生活中,和自己相處,並也開始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而這樣的聯想不是點到為止,而是如水的漣漪,只需要一個外界的影響,漣漪就會一直無限延綿地生長,它們不只不會停,甚至還有可能帶動到別的水波,一直順流而去。
Photo credit:Francesca Woodman
攝影,看似是一種死的,一種結束。但在影像產生之前,會有個衝動引領拍攝者拍下一張,又一張。我沒有辦法訴說那股衝動源自於什麼,可能來自潛意識,可能來自生活常常在接觸的東西,可能是長期思考的議題;太多的可能性,去構成這位拍攝者所經歷、所喜歡、所討厭、所習以為常的特質,這些特質讓拍攝者特別,也讓他的照片特別,就如同森山大道在街道中,追隨著黑白;如同川內倫子在生活中,尋覓著生命的消亡與力量;如同 Francesca Woodman 在晃動的身軀中,探索自己的存在。也因為這些攝影大師們,他們的不經意,漸漸變成了自己的風格,並且也深深影響著後世,讓人們愛上,並研究著他們,最後也有一部分的人們也踏上攝影這條路上。
當創作者放下對所有事物的固有成見及看法,並覺察自己的生活,生活將帶給創作者不曾發覺過的驚喜,並在不斷拍攝的過程中,重新看到了、認識了自己,也激發了他人。
《作者》
黃楚涵 Tsu-Han Hwang
臺北人,1989年生。在舊金山藝術大學攝影所鑽黑白暗房、古典顯影、複合媒材與攝影的關係。畢業後,除了探索照片中主體和環境的關係以外,也在思索如何運用不同的媒材賦予照片另一種新的生命,同時也保留留媒材本身的特性。並深信作品與創意的累積是來自人生各種磨練與經歷。
作品網站:www.tsuhanhwang.net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