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感官與像素的宇宙漫遊|陳姿尹訪談

已更新:2022年8月16日



採訪編輯/黃迦

文字整理/陳忻 孔嘉琳



〈移除月球〉展場作品記錄, 王仲平攝



Q:很感謝可以聽妳談談妳的創作,可以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妳的作品嗎?


A:我的創作遊走在身體感官與科學的界線之間,試著思考這兩者間的相異與相似之處,是如何影響人類對於現實的認知。創作以影像與裝置為主,有時會結合空間、光與聲音。或是運用國際太空站的資料、天文、科學影像與我自身對宇宙的想像、哲學觀做串連,轉換成作品。



Q:為什麼妳對天文和科學相關議題有興趣?


A:我一開始其實只是因為很喜歡觀看夜空中的星星,星空是一個習以為常的景象,但時不時又讓我感到很陌生,這是很吸引我的。隨著我越來越喜歡,開始接觸到一些科學理論,我發現我越是探究這些對我來說極為遙遠的事物,其實最後都回到在探究我自身。例如我最近在絕對空間的個展「像素延伸」中,我有一件作品〈如何使用AI提升照片品質 | Noise Reduction、Super Resolution教學〉,模仿自媒體那種影像編修的教學影片,我以太空船「航海家1號」對地球拍攝的「暗淡藍點」作為示範素材,進行AI降噪及AI超解析度等提升照片品質新技術的教學。


〈如何使用AI提升照片品質 Noise Reduction、Super Resolution教學〉

展場作品記錄, 絕對空間, 王仲平攝



「暗淡藍點」這張照片也許就可以回應這個問題,在1990年,應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要求,「航海家1號」在64億公里外,往地球方向拍攝了「暗淡藍點」這張照片。照片中充滿了雜訊,地球只是佔整張照片0.12像素的一顆白點,看起來很不顯眼,就像隨時都會被當作是雜訊忽視掉。卡爾・薩根在當時,對這張照片發表了一些感言,描述著人類之於宇宙的渺小,以及人類在宇宙中常常會有特權的錯覺,就像是被這顆泛著藍光的小點挑戰著。


我完全被這張照片與卡爾・薩根感動到,我把自己投射在這顆地球小點上,我明瞭自己之於宇宙如此渺小,但卻又期許著儘管渺小,能否與其他小點有些辨識的可能。這張照片不僅是揭示了人類感官透過科學影像延伸的距離,也讓我自己更明白,我對於天文與科學的興趣,其實最終還是回到探尋自身的主體性。



〈刺眼〉展場作品紀錄圖, 良室, 王仲平攝



Q:妳使用錄像、裝置、雕塑等不同的媒材進行創作,這些不同的形式,彼此有什麼樣的關聯,它們在妳的創作宇宙中以什麼樣的時序被發展出來?


A:我沒有特別一定要以哪種媒材進行創作,只是每當要選擇以什麼媒材創作時,就像是在選什麼角色在替我說話的感覺。也許就是因為我沒辦法用我的本人去說我想講的話,所以就選擇某種媒材來講。不管是攝影、錄像,還是裝置,對我來說,彼此的關聯可能就是「時間」吧!因為攝影有「動態」,錄像也有「動態」,裝置也有「動態」,這些「動態」都是一種關於時間的詮釋。


〈來自月球的訊息〉展場作品記錄, 絕對空間, 王仲平攝



Q:請問這次絕對空間的展覽,有什麼比較不同於以往的突破嗎?


A:我覺得我這次的展覽比較具體。那個具體不是指作品的形象,是指我想要談的東西,這算是比較具體吧!因為這次的展覽主要是在講我對於AI感知的想像與試探,我過去不會在作品上去談這麼特定的技術問題。


展覽中的三件作品其實就是呈現了我的生活。第一件作品〈移除月球〉發想出自於我在生活中看到月球就會想拍照的這件事有關。現在的手機有提供AI分類照片主題的功能,我覺得這是很明確的改變,讓我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情。另外一個原因也在於,現在科技的發展很快,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許會有人對於這個改變傾向擔心、恐懼的心態,例如怕AI有一天危害人類等等。但我發現我自己比較沒有這種心態,我傾向用比較開放比較開闊的方式去接受這樣的改變,並在過程中發現其中的趣味。


〈移除月球〉展場作品記錄, 王仲平攝



Q:妳過往曾就讀北藝新媒,對妳的生命和創作而言,這樣的經歷有什麼樣的意義?帶給妳何種包袱?妳怎麼看待這幾年?


我先講意義的部分。新媒體本來就涵蓋很廣,廣義來說,用到科技的創作就可以叫它新媒體的創作方式。北藝大的新媒系所教的新媒也是蠻廣的,會學到蠻多不同的技術,所以系上所教的技術,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我思考創作的方式。念新媒系這段時間,除了培養創作的能量、藝術鑑賞的能力等等之外,也讓我容易以科技的角度來思考日常生活。我有時後會因為太沈浸在科技世界中,進而影響了我的直覺性感官。比如說當我看到牆壁上一格一格的自然紋理,我會很直覺想到這很像構成數位影像的像素格。日常生活中,我看很多東西會直覺用數位的角度去看,很有趣但也是一種包袱。


〈Texturing the moon一顆球體〉錄像截圖



Q:那過往在創作上,有過什麼挫折或拉扯的經驗嗎?


A:應該算蠻常遇到的!因為我的創作介於身體感官與科學之間,身體感官是很個人的,從我自身感官去感知世界。但是科學有很多理論是我比較陌生的思考方式,當我有時試著要好好理解一個理論時,還得先去理解這個理論之前的理論,才有辦法理解現在這個理論是如何演變成這樣的。以及科學有很多專業知識,也是我一時無法看懂的,這讓我在創作的過程中,常感到蠻挫折。


我拉扯的部分,最主要關於「要不要使用AI科技去談AI科技」這件事。我的作品乍看跟AI科技比較沒關係、也沒有呈現高科技的視覺感,但其實我在談AI。我的焦慮在於,看科技藝術的時候,也許會期待藝術家們使用某種特殊技術來呈現作品,技術本身需要被強調。但我的作法稍微有些不同,我常常透過觀察科技,在其中尋找我感興趣的點,然後延伸出創作的想法之後,才去想我要用什麼技術完成作品,因此我的技術常常是很隱性的,隱藏在作品視覺的表面下。我既著迷此事,同時也擔心與論述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