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重量》攝影上桌得獎者聯展
- 一影像
- 5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文/策展人 鄧博仁)

「重量」,在字面上指涉物體的質量與重力關係,然而在藝術語境中,它所承載的往往不只是物理的數值,而是一種無法量化的心理張力、記憶壓力、情感濃度,甚至是觀看本身的衝擊與力道。本展《五種重量》邀請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透過攝影及影像相關媒介,展現出五種無形而深沉的重量。這些重量不在於克數或體積,而是一種緩慢積累、難以釋懷的感受,是在凝視影像時逐漸滲入內心的某種「密度」。

重量一|《無題:川》──記憶與哀愁的重量
作品源於藝術家黃弘川對祖母記憶衰退的深刻經歷,透過攝影紀錄她日漸模糊的日常與神情。這不僅是一項紀實攝影計畫,更是一場對抗遺忘、緊握情感的行動。2020年,他在疫情爆發前最後一次回到香港,發現祖母短期記憶開始快速流失。他以鏡頭與她相伴,企圖留下一絲尚未消散的親情線索。這些影像不只是回憶的容器,而是對時間、疾病與分離的深情回應。當觀者注視照片中祖母那依舊溫柔的眼神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屬於生命流轉的沈重——一種知道終將失去,卻仍努力記得的執念。

重量二|紘生(篠塚紘生)──攝影的形式與存在之重
日本藝術家篠塚紘生長期關注攝影媒介在當代藝術場域中的處境。他發現,在多媒材並陳的展覽空間裡,攝影作品往往因其輕盈與可複製性而顯得「不夠重」,常被裝置與雕塑搶走目光。但他進一步反問:這種「輕」是否正是攝影的獨特力量?他透過對攝影物質性的實驗與再詮釋,探索影像在二維與三維之間游移的潛力。他的創作提示我們,攝影的「重量」未必來自其外觀,而可能潛藏於觀者與作品之間那片不可見的張力之中。

重量三|黎青青──植物、記憶與時間的靜默厚度
黎青青的創作跨越繪畫、攝影與當代首飾等媒材,探問自然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她長期觀察植物的繁盛與枯萎,將其視為記憶與時間具象化的載體。作品中的植物不再是靜物,而是帶有語言與情感的存在。她關注的,是植物如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記憶的附著點,亦是時間流動的證據。這些影像不以宏大敘事取勝,而是在微小、緩慢中釋放出深沉的力量——一種由內而外的靜默重量,讓觀者體會生命的循環與消逝。

重量四|陳冠霖《如紙一般的厚度》──影像與記憶的層疊痕跡
本作品源自藝術家在德國交換期間,探訪一座已荒廢20年的紙廠,並以過期底片拍攝現場痕跡。他將影像輸出於報紙,再進行貼覆、撕除、再拍攝等重複程序,使影像不斷被干擾與消磨,如同記憶反覆被書寫、遺忘又重新召喚。紙與影像的結合,在此成為一場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實驗——底片的霉點、報紙的破損、影像的模糊,最終組成一種視覺上的記憶疲乏感。作品提問:紙張能承載多少記憶?攝影又能抵抗多少遺忘?這是一種時間對影像的侵蝕痕跡,也是一種無聲的歷史重量。

重量五|《水噹噹ㄟ金雲阿姨》──身體與目光之間的對抗張力
藝術家蔡定邦紀錄72歲的金雲阿姨——一位曾經經營餃子店、如今在咖啡廳打工的女性。她驕傲地分享自己年輕時的性感寫真,認為「腋毛才是性感的象徵」,並反問當代審美為何將自然身體視為羞恥。藝術家在一連串日常互動中拍下她再度入鏡的瞬間,照片中的她不再追求主流時尚的姿態,而是大方展示一種不受時間與規範侷限的身體姿態。這些影像記錄了她對自我美感的堅定與自在,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身體、老去、女性凝視與影像之間的關係。這份來自庶民生活的真實與反叛,本身就蘊含強烈的視覺與思想張力。
凝視之後
在這裡,「重量」是一種抽象的力量,一種視覺與心理的壓力與召喚。每張照片、每個影像裝置都可能是一塊無形的巨石,悄然壓在我們心頭,讓我們無法移開目光,甚至難以釋懷。
五位創作者,有人用鏡頭溫柔地記錄消逝的時光,有人則將攝影視為觀念與形式的實驗場。他們以攝影為感官與思想的延伸,既觸摸真實,也回應虛無,在光影與時間交界之處,緩緩舉起那些無法言說的重量。
展覽資訊
展出者 |黃弘川、篠塚紘生、黎青青、陳冠霖、蔡定邦
策展人 |鄧博仁
展覽日期:6/06(五) - 6/22(日)
開幕導覽:6/07 | 2:00pm
開放時間:週五~週日: 10:00pm~19:00pm(其他時間請預約)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