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間 記憶|廖益嘉
6min 44sec | Chinese | Producer Director
自幼年午覺醒來發現母親不在的恐慌瞬間,時間的流逝便深深刻入他的生命。四歲的記憶成為他對時間迷戀的起點,自此,時間不僅是創作的核心,更成為解讀存在的密碼。青少年時期,他拾起第一台Yashica旁軸相機,透過膠片定格生活碎片。那些被忽視的鐵罐、雜草、廢棄沙發,在他的鏡頭下蛻變為「不顯眼的美」,既是對自身壓抑心境的投射,也隱喻芸芸眾生未被看見的價值。
《喚相》:記憶與自然的交響** 在苗栗獅潭溪畔,他將家族老照片嵌入被流水雕琢千年的石紋中。溪水象徵時間的流動,石頭承載記憶的永恆。一週歲照片、父母婚禮、創業首輛車——生命的重要節點與自然紋理交融,化為「時間的化石」。這系列作品不僅是個人記憶的封存,更試圖具象化時間的無形本質,讓觀者直視記憶如何在時光長河中沉澱。
《一種精神》:跨越世代的歷史回聲** 父親口中「日本人做事的頂真(認真)」精神,成為他探尋台灣後記憶的線索。在日本香菇農場,一列列曬衣架上整齊懸掛的工作手套,折射出細緻到近乎儀式感的職人態度。透過鏡頭,他將父輩的日本教育記憶轉譯為視覺敘事,揭示歷史如何在個體生命中留下隱形烙印。
傳統與數位的雙重奏,從全手動膠片到數位暗房,他始終堅持「攝影是減法與加法的辯證」。早期膠片時代,他親手沖印以掌控光影的靈魂;數位化後,他將一張馬桶照片的邊角修整七日,追求像素級完美。「美是最終的儀式」,他說。無論是底片的減法藝術,或數位後製的無限可能,皆為解放創作者靈魂的途徑。 「攝影是我的生命記錄,也是精神的錨點。」他如此定義。從隱形少年的壓抑,到透過鏡頭重構時間與記憶的宇宙,他的作品始終在追問:如何以瞬間對抗流逝?答案或許藏在一萬張底片、六百萬像素,以及每一道被精心雕琢的光影之中。
關於廖益嘉
出生於台灣1961年是從事攝影和裝置藝術的藝術家。廖四歲即對時間產生高度迷戀,選擇攝影為媒材因其特性能捕捉、解剖和操縱時間進行創作與釋義。他的創作著重於探詢時間和宇宙之間的關係,每一個創作系列均擷取宇宙中的某些元素並深入它與時間的關係。他是早期數位攝影擁戴者,通過數位影像暗房處理闡述自己的意識形態並以驚人的細節和超高解晰度圖像表現作品。他具有扎實的傳統攝影背景並深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在探討議題時則以概念式傳達了他的作品,造成概念和主觀性(極致美學)的衝突,此拉扯特性並存在他作品中也儼然成為了他的創作風格。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探討時間的變化。

播放影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