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肖像大量的製造,在被強制接受的觀看中,不僅造成儲存的疲乏,更產生辨認上的缺失。而當訊息超載,容納記憶的界線也將逐漸模糊,直至涇渭分明,並直接造成某人的「死亡」:他的「遺忘」已為你在其心中悄悄地舉行了一場記憶的葬禮;由記憶中退出,在回憶中死去。
而華人作家張愛玲對死亡之於記憶也已抱持以下看法,她曾在某著作中寫道:「人的一生中會歷經三次死亡:第一次為腦死,意味喪失思考能力及肉身的控制權;第二次為葬禮,親友懷念逝者的過往及人生,以此形式宣告其將在社會齒輪中脫離;最後一次為遺忘,當世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終也將你遺忘,那就徹底的死了,整個宇宙將再與你無關。」逝者永遠活在心中:說明的是只要未被遺忘,便是永生;在肉身結束呼吸之時,以記憶形式永存。
「遺照—無法死亡的影像」
五官(或指代肖像以影像紀錄之形式)作為人與人之間形成記憶最直觀的辨識,其顯現的諸多細節及特徵不僅作為獨立個體的展現,同時包含了過往經歷的總和、生命歷程的軌跡;如同將往昔的積累轉化為符號縮繪在臉部的地圖,成為被閱讀及辨認的載體。
在一般葬禮的習俗中,其形式均為對往生者的緬懷及悼念、證明祂曾參與過在座各異階段的人生,使親友與影像中的人物凝聚思情並藉由記憶及回憶與之產生連結。但由於介入並中斷了遺忘的過程,使其影像受困於尚未真正死亡的迴圈;或者祂不曾死去;亦或是死亡的面孔本身就無法以影像顯示?
為此我便拍攝了許多親友的臉部,將所有五官拆解使其成為單純的資訊(Data),後以數位電修用取樣(CTRL+M、CTRL+C)及覆蓋(CTRL+V)的手法將之重新拼湊,製作一張張完全陌生的臉孔。而我們絲毫無法在影像中的人物尋找熟悉之人的影子,也無其他參考的影像;切斷了所有感知的路徑,理當無法產生任何連結。「他/她是誰?」的提問也落入沒有解答的輪迴之中。
祂無生;唯獨死。彷彿只為了服務死亡而誕生的面孔;只為成為真正的亡者、只為真正地死去。
很特別的作品